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淋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淋秘

病證名,亦稱「淋閉」。「秘」通「閉」,意指小便不通暢或排尿困難之證候。《金匱要略·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》云:「熱在下焦者,則尿血,亦令淋秘不通。」此處明確指出下焦熱結為淋秘之主要病機,熱邪蘊結膀胱或腎,導致氣化不利,水道受阻,遂發為淋秘。

病因病機
淋秘之成因多與下焦濕熱、氣滯血瘀、腎氣虧虛等因素相關。

  1. 下焦濕熱:嗜食辛辣厚味,濕熱內生,或外感濕熱之邪,下注膀胱,阻遏氣機,以致小便淋瀝澀痛,甚則閉而不通。
  2.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氣滯則水道不暢;或久病入絡,瘀血內停,阻塞尿路,導致小便艱澀。
  3. 腎氣虧虛:素體虛弱,或勞倦過度,腎氣不足,膀胱氣化無力,開闔失司,而見排尿無力、點滴而下。

臨床表現
淋秘主要症狀為小便不利,或點滴難出,或頻急澀痛,甚則小腹脹滿拒按。若兼濕熱者,多見尿色黃赤、灼熱感;氣滯者常伴脅腹脹悶;瘀血者則見尿中夾血、刺痛;腎虛者多屬病程纏綿,排尿乏力,腰膝酸軟。

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淋秘,首重辨明虛實。

  • 濕熱下注:治宜清熱利濕,方選八正散或導赤散加減。
  • 氣滯血瘀:治當理氣化瘀,可用沉香散合桃核承氣湯化裁。
  • 腎氣不足:宜補腎化氣,方用濟生腎氣丸或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
淋秘一證,雖以小便不通為主,然其病位涉及腎、膀胱、三焦等,與氣化功能密切相關,故治療時需標本兼顧,調暢氣機為要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李東垣等,對此皆有論述,並強調「通陽化氣」之法,以復水道之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