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淋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淋泉穴
定位
淋泉為經外奇穴,位於人體尾骶部。具體取穴法如下:

  1. 傳統量法:以禾稈量患者口吻橫度如「一」字長度,一端置於尾窮骨(尾骨尖端),沿脊柱向上延伸至稈盡處作記號;再將禾稈對折,橫置於脊柱記號處,兩端左右各取一點,即為淋泉穴。
  2. 現代定位:後正中線尾骨尖端上1寸(約同身寸),再向左右兩側旁開各0.5寸,共兩穴。

主治功效
淋泉穴專治淋證,即中醫所述小便頻數、澀痛、淋瀝不盡之症,涵蓋現代醫學的尿道炎、膀胱炎、結石等病症。其作用機理在於:

  • 調理下焦氣機:穴位近尾骶部,屬督脈與膀胱經所過,刺激此處可疏通下焦濕熱,利水通淋。
  • 活血散結:針對石淋(泌尿結石),艾灸此穴能促進局部氣血運行,輔助結石排出。

操作技法

  • 艾灸:以艾炷灸3-5壯,或艾條溫和灸5-10分鐘。
  • 針刺:直刺0.3-0.5寸,得氣後施以提插捻轉瀉法,適用於濕熱型淋證。

理論依據
中醫認為淋證多因濕熱下注腎虛膀胱氣化不利所致。《針灸集成》載此穴治石淋,乃取其近部取穴之理,通過刺激骶部調節膀胱功能。現代研究亦指出,骶神經調控與泌尿系統密切相關,佐證淋泉穴的科學性。

配伍應用
臨床常配以下穴位增強療效:

  • 中極膀胱俞:加強利水通淋之效。
  • 三陰交:清熱利濕,調理肝脾腎三經。

淋泉穴作為經外奇穴,體現中醫「以痛為腧」的取穴智慧,兼具理論與實用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