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淋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淋溲
淋溲為中醫證名,指小便淋瀝不暢之病症,首見於《素問·本病論》。其症主要表現為小便排出困難,點滴而下,或伴有頻急、澀痛等不適,屬中醫「淋證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淋溲之成因多與以下病理機制相關:
- 濕熱下注:濕熱蘊結膀胱,氣化不利,導致小便淋瀝澀痛,此為實證常見之因。
- 脾腎氣虛:脾虛則水濕運化失常,腎虛則氣化無權,致使小便淋瀝無力,屬虛證範疇。
- 肝鬱氣滯:情志失調,肝失疏泄,影響三焦水道通調,亦可引發小便不暢。
- 瘀血阻絡:久病入絡,或外傷瘀阻,導致膀胱氣血運行不暢,小便淋瀝夾雜刺痛。
臨床表現
淋溲之症可細分為以下類型,與「五淋」(氣淋、血淋、石淋、膏淋、勞淋)有所關聯:
- 濕熱型:小便灼熱刺痛,色黃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氣虛型:小便無力,淋瀝不盡,伴神疲乏力,舌淡脈弱。
- 氣滯型:小便澀滯,少腹脹滿,情志鬱結時加重。
- 瘀血型:小便刺痛固定,或夾血塊,舌暗紫或有瘀斑。
典籍論述
《素問·本病論》提及淋溲與運氣失常相關,謂「濕熱內鬱……小便淋溲」,後世醫家如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進一步區分淋證類型,提出「淋之為病,小便如粟狀,小腹弦急,痛引臍中」等描述。明代《景岳全書》則強調虛實辨證,指出「淋久不止,必致虛寒」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淋溲,首重辨證分型:
- 濕熱證:常用八正散、導赤散清熱利濕。
- 氣虛證:以補中益氣湯或濟生腎氣丸益氣通淋。
- 氣滯證:選沉香散或柴胡疏肝散理氣疏肝。
- 瘀血證:方用桃核承氣湯或少腹逐瘀湯化瘀通絡。
淋溲一症,雖以膀胱氣化失常為標,然其本多涉臟腑功能失調,故臨證需審因論治,結合整體調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