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淋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淋濁

淋濁為中醫病名,指小便滴瀝澀痛、排出混濁尿液之病證,首見於明代醫家孫一奎所著《赤水玄珠·白濁門》。此病多因濕熱痰濁下注,蘊結膀胱,導致氣化不利,水道受阻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淋濁之成因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濕熱下注: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釀生濕熱,或外感濕熱之邪,下注膀胱,導致小便混濁、澀痛。
  2. 脾虛濕盛: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濕濁下滲,影響膀胱氣化功能。
  3. 腎虛不固:久病或房勞過度,腎氣虧虛,封藏失職,精微下泄,形成濁尿。
  4. 痰濁阻滯:痰濕內生,流注下焦,阻滯尿道,使小便不利。

臨床表現

淋濁的主要症狀包括:

  • 小便頻數,排尿時澀痛不暢。
  • 尿液混濁,或如米泔水,甚則夾雜膿血。
  • 尿道口時有濁物流出,狀似膿液。
  • 可伴隨下腹脹滿、腰骶痠痛等症。

辨證分型

根據病機不同,淋濁可分為以下證型:

  1. 濕熱淋濁
    • 小便灼熱刺痛,尿液黃濁,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  • 治宜清熱利濕,通淋化濁,方用八正散加減(如加土茯苓、萆薢)。
  2. 脾虛濕濁
    • 小便混濁如漿,排尿無力,神疲乏力,納差便溏,舌淡苔白膩,脈濡緩。
    • 治宜健脾益氣,升清降濁,方用補中益氣湯萆薢分清飲
  3. 腎虛不固
    • 小便頻數,尿液混濁如脂膏,腰膝痠軟,頭暈耳鳴,舌淡苔薄,脈沉細。
    • 治宜補腎固攝,方用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加減。

治療原則

淋濁的治療以清熱利濕、分清泌濁為主,並根據證型輔以健脾、補腎等法。常用方劑包括:

  • 八正散(木通、車前子、瞿麥、萹蓄、滑石、梔子、大黃、甘草)清熱通淋。
  • 萆薢分清飲(萆薢、石菖蒲、益智仁、烏藥)利濕化濁。
  • 程氏萆薢分清飲(萆薢、黃柏、石菖蒲、茯苓、白朮、蓮子心、丹參、車前子)適用於濕熱偏盛者。

相關概念

淋濁亦可視為淋證濁證的合稱:

  • 淋證:以小便頻急、淋瀝澀痛為主,分為熱淋、石淋、血淋、膏淋、勞淋等。
  • 濁證:指小便混濁,或尿道流出濁物,可分為赤濁(尿中帶血)與白濁(尿液如米泔)。

淋濁一病,與現代醫學的泌尿系統感染(如膀胱炎、尿道炎)、前列腺炎乳糜尿等疾病有相似之處,但中醫辨證更注重整體調理,以恢復氣化功能為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