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霖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霖潰之中醫釋義

「霖潰」一詞首見於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,原文載:「中央生濕,濕生土……其變驟注,其災霖潰。」此處描述自然界久雨不止、地氣濕濘之象,反映土運過盛、濕邪瀰漫之病理狀態。在中醫理論中,「霖潰」不僅指外在環境之濕滯,更隱喻人體內濕濁壅滯、氣機困阻之病機。

理論淵源與病機聯繫

  1. 五行與六氣關係
    《內經》以「中央生濕」對應土行,主長夏之氣。若土氣過亢,則雨濕泛濫,如「驟注」暴雨、「霖潰」泥濘。人體相應之脾胃屬土,濕邪內侵或脾虛生濕,皆可致水穀不化、痰飲積聚,甚則「潰泄」下利,與自然界「霖潰」之象呼應。
  2. 濕邪致病特點
    濕性黏滯重濁,易阻遏氣機。臨床見頭身困重、脘痞腹脹、大便黏滯等症,皆屬「霖潰」之病理延伸。若濕鬱化熱,則成濕熱交蒸;久濕傷陽,則見寒濕凝滯,皆可視為「霖潰」之變證。

古籍延伸與證治關聯
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論濕病:提出「濕勝則濡瀉」,與「霖潰」致水土流失、脾胃失運之機理相通,治以健脾滲濕,如五苓散、平胃散等方。
  • 《溫病條辨》濕溫篇:強調濕邪「氤氳黏膩」,需分三焦論治,上焦宣肺化濕,中焦運脾燥濕,下焦利水滲濕,此亦暗合「霖潰」之層次傳變。

現代中醫應用

「霖潰」概念可延伸至代謝性疾病(如水腫、泄瀉)、關節病(濕痺腫痛)等,其核心在於「濕濁不化」。臨床辨證時,需察舌脈(苔膩、脈濡)、審病勢(纏綿反覆),並結合時令(梅雨、長夏)以強化診斷依據。

此詞彙雖源自氣象描述,然其貫通天人相應之理,成為中醫闡釋濕病之重要喻象,亦為理解「濕邪為患」提供直觀之思維模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