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霖霪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霖霪
霖霪,意指連綿不斷的大雨,於中醫典籍中多用以描述氣候異常對人體及自然環境的影響。此詞首見於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與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,其中論述天地氣交變化時,提及霖霪為土氣不及或水氣過盛所致之現象,並與四時氣候變動密切相關。
中醫理論中的霖霪
- 與五運六氣的關聯
霖霪的形成,在中醫五運六氣學說中,主要與「土不及」或「水太過」相關。《氣交變大論》指出,若土運不及,四維(辰、戌、丑、未月)易出現埃雲潤澤或振拉飄騰之變,繼而引發秋季霖霪。此為勝復之氣的作用,即某一行衰弱時,其所不勝之行(如木剋土)乘虛而亢,而後被所勝之行(如土生金,金剋木)報復調節,形成氣候異常。 - 對人體的影響
霖霪所代表的濕氣過盛,易導致人體濕邪為病。《內經》強調「濕勝則濡泄」,連綿陰雨使外界濕氣瀰漫,內傷脾胃運化,可見脘痞、泄瀉、身重困倦等症。此外,濕性黏滯,若久處霖霪環境,可能誘發關節痺痛、濕疹等痼疾。 - 與六淫的關係
霖霪屬「濕淫」範疇,其特性與《五常政大論》所述「暴雨霖霪」相應。此類氣候常伴寒熱夾雜,如「凝慘凜冽」後驟雨不止,易形成寒濕或濕熱病邪,侵犯人體三焦,阻遏氣機。
典籍中的延伸探討
《素問》將霖霪視為氣交失常的徵象之一,反映自然界「亢害承制」的規律。例如,土衰木亢時,金氣來復而肅殺,繼而秋雨連綿,此即五行制化失衡的表現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亦註解:「霖霪不止,水濕困脾,當以風藥勝濕」,提示治療需結合運氣與病機。
綜言之,霖霪在中醫理論中不僅是氣候描述,更是闡釋天人相應、五行勝復的重要概念,其對疾病生成與調治具深遠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