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鱗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鱗體

病證名,又稱「胎垢」、「蛇身」或「蛇胎」。此症首載於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,書中述:「鱗體者,謂皮膚之上,如蛇皮鱗甲之狀,故又名蛇體。」其病因主要為氣血痞澀,運行不暢,致使皮膚失於濡潤,呈現乾燥、粗糙,甚則如鱗甲般層疊之狀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魚鱗病」相似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鱗體之形成與先天稟賦不足、氣血瘀滯密切相關。氣血運行受阻,無法上達肌表以滋養皮膚,故見皮膚乾枯、脫屑,狀若蛇鱗。此症多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有關:

  • 肺主皮毛,肺氣虛弱則衛外不固,津液不布,皮膚失潤。
  • 脾主運化,脾虛則氣血生化不足,肌膚不得濡養。
  • 腎藏精,腎陰虧虛則陰血不足,虛熱內生,灼傷津液,加重皮膚乾燥。

治法
治療以「養血活血、潤燥通絡」為原則,內服外治並行:

  1. 內服方藥

    • 四物湯加味:以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為基礎,酌加丹參、雞血藤以活血通絡;若陰虛燥熱,可加麥冬、玄參滋陰潤燥;脾虛者加白朮、茯苓健脾益氣。
    • 若兼風燥,可配合防風、荊芥疏風潤膚;血瘀明顯者,加桃仁、紅花以增強活血化瘀之效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藥浴外洗:取僵蠶、蛇蛻煎湯外洗,二者皆具祛風通絡、潤燥止癢之效,能緩解皮膚緊繃脫屑。
    • 潤膚膏方:以杏仁(研泥)30克合豬油60克搗勻外搽,杏仁能潤肺散結,豬油滋陰潤燥,共奏軟堅潤膚之功。
    • 另可配合紫草、當歸、麻油熬製成膏,塗抹患處,以助活血生肌。
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提及類似症狀,稱「肌膚甲錯」,多與乾血癆或瘀血內停相關,可參考大黃䗪蟲丸破血逐瘀。然鱗體偏重血虛風燥,治法宜潤不宜攻,臨證需詳辨。

此症病程纏綿,需長期調理,尤重養血滋陰與活血化瘀並行,以漸復氣血暢達、肌膚柔潤之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