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厥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厥逆

產後厥逆,又稱產後厥,為中醫婦科病證之一,首見於清代王實穎所著《廣嗣五種備要》。此證屬產後危重症候,多因產後氣血驟虛、陰陽失調,或瘀血內阻、氣機逆亂所致,臨床以突然昏仆、不省人事、四肢厥冷為主要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暴脫:產時失血過多,氣隨血脫,陽氣衰微,不能溫煦四肢,故見厥逆。
  2. 瘀血攻心:產後惡露不暢,瘀血內停,上攻心包,擾亂神明,導致昏厥。
  3. 寒邪直中:產後正氣虛弱,寒邪乘虛內侵,陽氣被遏,四肢失溫。
  4. 痰濁蒙蔽:素體痰濕內盛,產後氣血虧虛,痰濁上蒙清竅,引發神昏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突然昏倒,不省人事,面色蒼白或青紫,四肢厥冷,汗出如油。
  • 兼症
    • 氣血虛者,可見呼吸微弱,脈微欲絕。
    • 瘀血內阻者,兼見小腹硬痛,惡露不下,唇舌紫暗。
    • 寒邪盛者,多見畏寒蜷臥,口唇青紫,脈沉遲。
    • 痰濁壅盛者,喉中痰鳴,舌苔厚膩,脈滑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氣血虛脫型

    • 證候:產後出血過多,突然暈厥,面白肢冷,大汗淋漓,舌淡,脈微細或芤。
    • 治則:益氣固脫,回陽救逆。
    • 方藥:獨參湯、參附湯加減。
  2. 瘀血攻心型

    • 證候:產後惡露驟止,小腹刺痛拒按,神昏譫語,唇甲青紫,舌暗有瘀斑,脈弦澀。
    • 治則:活血化瘀,開竅醒神。
    • 方藥:生化湯合通瘀煎,酌加麝香、石菖蒲。
  3. 寒凝陽鬱型

    • 證候:四肢逆冷,畏寒戰慄,腹痛喜溫,舌淡苔白,脈沉緊。
    • 治則:溫經散寒,通陽復脈。
    • 方藥: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、生薑。
  4. 痰濁閉竅型

    • 證候:喉間痰聲漉漉,胸悶嘔惡,舌苔白膩,脈滑。
    • 治則:化痰開竅,降逆醒神。
    • 方藥:導痰湯合蘇合香丸。

古籍論述

《廣嗣五種備要》將此證歸於產後急症範疇,強調「產後血氣空虛,易為邪乘」,與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所述「產後血暈、厥逆,總因虛瘀交爭」相互呼應。清代《傅青主女科》亦指出:「產後厥逆,非大補氣血不可,然瘀血未盡,又當兼行。」

此證與西醫學「產後休克」、「羊水栓塞」等急症有部分相似之處,然中醫辨治重在調和陰陽、疏通氣血,臨床須四診合參,審因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