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凜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凜冽

「凜冽」一詞於中醫典籍中,多用於描述嚴寒刺骨之氣候特性,其特質為寒氣凝聚、侵襲人體,易致氣血凝滯、經絡不暢。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言:「凝慘凜冽則暴雨霖霪」,揭示自然界寒氣過盛時,不僅氣溫驟降,更可能伴隨濕邪相搏,形成寒濕交加之病理環境。

從中醫理論分析,「凜冽」之寒屬外感六淫中「寒邪」之極端表現,其性主收引、凝滯。寒邪侵體,首犯太陽經,可致腠理閉塞,衛陽受遏,症見惡寒無汗、頭項強痛,甚則肢節冷痛。若寒邪深入,傷及陽氣,則易引發寒凝血瘀,如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所述:「寒則地凍水冰」,比喻人體氣血遇寒則運行遲緩,甚則凝結成瘀,臨床可見面色蒼白、唇甲青紫、經行腹痛等症。

此外,「凜冽」之氣亦與五運六氣相關。歲運逢寒水司天,或客氣加臨太陽寒水,則易形成此類氣候。人體若先天陽氣不足(如腎陽虛衰者),或久病耗傷正氣,遇此氣候則內外相引,易發寒痺寒厥。《傷寒論》中「少陰病」之脈微細、但欲寐,即為寒邪直中少陰之重證,與凜冽之寒密切相關。

在治法上,針對「凜冽」所致之寒證,中醫強調溫通散寒,如以麻黃湯發汗解表,或當歸四逆湯溫經通脈。若寒濕相兼,則佐以燥濕之品,如獨活寄生湯。然此類用藥需依體質與病機辨證,不可一概而論。

綜觀之,「凜冽」於中醫體系中,既是自然氣候現象,亦為致病因素,其機理與人體陽氣盛衰、經絡氣血運行息息相關,為外感病與內傷雜病之重要誘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