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凜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凜水

在中醫理論中,「凜水」一詞源自《素問·刺法論》,原文記載:「寒行於上,凜水化布天。」此處「凜水」意指凜冽的寒水,形容自然界中極寒之水的特性,並引申為寒邪凝結、水氣不化的病理狀態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寒邪與水氣
    中醫認為「寒」為陰邪,易傷陽氣,其性凝滯收引。當寒邪侵襲人體,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水液代謝障礙,形成「凜水」之象。此狀態常見於寒濕內停、水飲內蓄等病機,如《傷寒論》所述「寒飲停聚」之證。
  2. 與五運六氣的關聯
    《素問》提及「凜水化布天」,反映自然界寒水之氣過盛對人體的影響。中醫五運六氣學說中,若逢太陽寒水司天,或太陰濕土在泉,易形成外寒內濕的環境,人體可能出現水腫、痰飲、關節疼痛等寒濕病症。
  3. 經絡與臟腑關係
    寒水之邪多歸屬於腎與膀胱經。腎主水,膀胱為州都之官,二者功能失調時,水液代謝異常,寒濕內生,可表現為小便不利、腰膝冷痛、舌淡苔白滑等症。

臨床表現與辨證

「凜水」相關病證多屬「陰寒內盛」或「水濕停聚」,常見以下表現:

  • 寒象明顯:畏寒肢冷、面色蒼白、脈沉遲。
  • 水濕停滯:水腫、痰多清稀、腹脹濡瀉。
  • 氣血凝滯:關節冷痛、痛經、經血色暗。

治法與方藥舉隅

中醫治療「凜水」相關病證,以「溫陽化氣、利水祛濕」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:

  • 真武湯:溫腎陽、利水濕,主治腎陽虛衰之水腫。
  • 苓桂朮甘湯:健脾滲濕、溫化痰飲,適用於痰飲內停。
  • 五苓散:化氣行水,調節膀胱氣化功能。

總結

「凜水」作為中醫特有的病理概念,體現了寒邪與水濕互結的致病特點,其理論深植於《內經》運氣學說與臟腑辨證體系。臨床需結合四診,辨析寒水之邪的深淺與兼夾,方能精準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