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厥
定義與概述
產後厥,又稱產後厥逆,乃婦人分娩後出現手足厥冷、甚或昏不知人之證候。此病名首見於明代趙貞觀《絳血丹書》,屬中醫婦科「產後病」範疇。其病機主要與產時用力過度、氣血耗傷相關,表現為陽氣不能溫煦四末而見厥冷之象。
病因病機
- 氣血兩虛:產時用力過多,耗氣傷血,氣虛則陽氣不布,血虛則四肢失養。
- 勞倦傷脾:脾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,脾傷則氣血生化乏源,致「孤臟不能注於四旁」。
- 陽氣衰微:如《內經》所言「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」,產後元陽虧虛,不能溫煦肢體。
- 瘀血內阻:惡露不暢,瘀血內停,阻礙氣機,陽氣不達四末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手足厥冷,甚則冷過肘膝
- 伴見症狀:面色蒼白、精神萎靡、氣短懶言
- 重症表現:突然昏仆、不省人事(此為厥逆重證)
- 舌脈:舌淡苔白,脈微細或沉弱
證型分類
- 氣血兩虛證:以面色㿠白、心悸氣短為主,治宜補氣養血。
- 脾陽虛衰證:伴腹脹納呆、大便溏薄,治宜溫補脾陽。
- 寒凝血瘀證:見小腹冷痛、惡露不下,治宜溫經散寒、活血化瘀。
治療方藥
主方
加參生化湯(出自《絳血丹書》)
- 組成:人參、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炮薑、炙甘草
- 功效:益氣養血、溫經化瘀
- 用法:連進二劑,俟血旺神復,厥逆自止
辨證加減
- 氣虛甚者:加黃耆、白朮以健脾益氣
- 血虛甚者:加熟地、白芍以滋養陰血
- 陽虛明顯:加附子、肉桂以溫補元陽
- 瘀血重者:加紅花、益母草以增強活血之力
古籍論述
《絳血丹書》指出:「凡產用力過多,勞倦傷脾,孤臟不能注於四旁,故足冷而厥氣上行。」此論明確產後厥之病位在脾,病機為氣血不足、陽氣不布。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要訣》亦云:「產後厥逆,乃氣血大虛之候。」強調本病虛損之本質。
與相關病證鑑別
- 產後血暈:以突然昏仆為主症,多因血虛氣脫或瘀血上攻所致
- 產後痙病:表現為四肢抽搐,屬陰血虧虛、筋脈失養
- 產後發熱:以發熱為主症,病因有感染邪毒、血虛陽浮等
調護原則
- 藥物煎服法:宜文火久煎,飯前溫服
- 飲食宜忌:宜食溫補氣血之品,如紅棗、龍眼肉
- 起居調攝:避風寒、節勞倦
此證預後多良,然若厥逆不止或出現神昏,當急予回陽救逆之劑,防生變證。歷代醫家重視產後「多虛多瘀」之特點,治療時需標本兼顧,既補其虛,又化其瘀,使氣血調和,陽氣布達,則厥逆自除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