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靈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靈液之中醫釋義考
一、唾液之謂
於中醫典籍中,「靈液」首義為人體唾液之雅稱,尤重其與臟腑之聯繫。《本草綱目·口津唾》載:「人舌下有四竅,兩竅通心氣,兩竅通腎液。」此論揭示唾液生成與心腎二臟密切相關:
- 心火化神水:心屬火,其氣上炎至舌下,化為「神水」,具濡潤口腔之功。
- 腎液注靈液:腎主水,藏精,其液上承於舌下,形成「靈液」,為腎精外現之徵。
傳統養生學視唾液為「金津玉液」,習「吞津法」以滋養先天之本(腎)與後天之氣(脾),如《黃庭經》所言「漱咽靈液災不干」,強調其固本培元之效。
二、汞之異名
靈液亦為「汞」之別稱,見於丹道文獻。汞性流動,色白如銀,道家外丹術以「水銀」為煉丹要材,喻其靈動不居之態。《周易參同契》以「河上姹女,靈而最神」暗指汞,反映古人對其物性之觀察。然此義屬丹學範疇,與醫學之唾液說並行不悖。
三、臟象理論延伸
唾液之質地、分泌狀況可辨臟腑盛衰:
- 腎虛津少:唾液稀薄或口乾,多因腎陰不足,津液不承。
- 心火上灼:唾液化黏稠、口苦,常屬心火亢盛,煎灼津液。
- 脾氣健運:唾液潤澤適量,反映脾之「散精」功能正常。
四、養生應用
古代導引術如「赤龍攪海」(以舌攪動口腔生津後咽下),即透過刺激靈液分泌以調和陰陽。李時珍更錄「朝夕啄齒咽津」之法,認為可「補益精血」,此與現代研究唾液含消化酶、生長因子之觀點隱合。
附考
道家文獻偶將「靈液」引申為內丹修煉時口中甘潤之津,視為「元氣化液」之象,此說融合醫學與內修理論,然醫籍多以實證功能為主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