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嶺南腳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嶺南腳氣
嶺南腳氣,又稱瘴毒腳氣,為中醫病名,首載於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四。此病多發於嶺南地區(今廣東、廣西及海南一帶),與當地濕熱瘴毒之氣密切相關,屬腳氣病之一類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嶺南腳氣之發病,主因外感濕熱瘴毒之邪,內傷脾胃運化失職,致使水濕停聚,流注下肢。濕性重濁,熱性炎上,二者相搏,鬱阻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故見足脛腫脹、麻木疼痛等症。此外,久居濕地、飲食不節(如過食生冷肥甘),亦易損傷脾陽,加重濕邪內蘊,誘發本病。
臨床表現
本病以足脛腫脹、沉重乏力為主症,或伴見麻木、疼痛,甚則上行至腹,引發胸悶氣逆。根據濕熱偏盛不同,可分為以下證型:
- 濕重於熱:足脛浮腫明顯,按之凹陷,身重困倦,舌苔白膩,脈濡緩。
- 熱重於濕:足脛紅腫熱痛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寒濕凝滯:足脛冷痛,遇寒加重,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。
治療原則
以祛濕解毒、通絡止痛為大法,結合證型辨治:
- 濕重者:宜健脾滲濕,選用五苓散、平胃散加減。
- 熱重者:宜清熱利濕,方如四妙丸(蒼朮、黃柏、牛膝、薏苡仁)或宣痹湯。
- 寒濕者:宜溫化寒濕,可用雞鳴散或附子湯配合溫針療法。
歷史淵源
《聖濟總錄》將嶺南腳氣歸於「腳氣門」,強調其與地域瘴毒相關。後世醫家如明代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指出,此病「多由濕熱下注,或酒色過度,損傷腎氣」所致,治療上注重分消濕熱與調補脾腎並舉。
與其他腳氣病之區別
嶺南腳氣屬「濕腳氣」範疇,與「乾腳氣」(陰虛血燥,足脛枯瘦)及「腳氣衝心」(濕毒上攻,危候)有別,然三者可相互轉化,臨證需詳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