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拘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拘攣

產後拘攣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,多因產時或產後氣血驟虛,經脈失養,或外邪乘虛侵襲所致。其病機主要與肝血不足經絡受邪相關,臨床表現以四肢筋脈拘急、屈伸不利為特徵,須依病因病機分型論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兩虛,外邪侵絡
    產後失血過多,氣隨血耗,營衛空虛,風寒濕邪易乘虛侵入經絡,阻滯氣血運行,導致筋脈失養而拘攣。此類證型多兼見惡寒發熱汗出異常(有汗屬風邪偏盛,無汗屬寒邪偏盛),舌淡苔薄白,脈浮緩或弦緊。
  2. 肝血虧虛,筋失濡潤
    肝主筋,藏血。產後失血未復,肝血不足,筋脈失於濡養,則見肢體拘急,伴隨頭暈目眩耳鳴兩目乾澀等陰血虧虛之象,舌質淡紅少津,脈細弦。

辨證論治

  1. 風邪侵絡證

    • 主症:四肢筋脈拘攣,或伴關節酸痛,惡風寒,發熱,汗出或無汗。
    • 治法:養血祛風,通絡舒筋。
    • 方藥荊防四物湯(四物湯加荊芥、防風)。
      • 方中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補血和血;荊芥、防風祛風解表,散邪通絡。若寒邪偏重,可加桂枝、細辛溫經散寒;濕邪明顯者,加羌活、獨活祛風勝濕。
  2. 肝血不足證

    • 主症:筋脈拘急,屈伸不利,面色蒼白或萎黃,頭暈心悸,爪甲不榮。
    • 治法:滋養肝血,柔筋緩急。
    • 方藥四物湯加鉤藤、木瓜
      • 四物湯補血調血;鉤藤平肝熄風、解痙止痛;木瓜舒筋活絡,和胃化濕。若陰虛內熱,可加枸杞、桑椹滋養肝陰;兼脾虛者,加白朮、茯苓健脾益氣以助生化之源。

其他療法

  • 針灸:取穴以足厥陰肝經、足太陰脾經為主,如三陰交血海太衝陽陵泉(筋會),配合局部阿是穴,針刺補法或艾灸溫通。
  • 推拿:以揉按、拿捏手法鬆解拘攣筋脈,重點施術於四肢陽明經(如手三里、足三里)以調和氣血。

古籍參考
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產後中風,筋脈拘急,乃血虛受風,宜養血祛風。」《景岳全書》亦強調:「肝主筋,血燥則筋急,凡產後拘攣,多屬血虛風襲。」均指出產後拘攣與血虛、風邪的密切關聯。

此病證的治療核心在於標本兼顧,外邪者祛邪不忘扶正,血虛者補虛佐以通絡,臨床需詳辨虛實,靈活用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