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凌紱曾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凌紱曾(生卒年不詳),字初平,一字別駕,清代歸安(今浙江吳興)人,為清代著名醫家凌奐之子。承襲家學,精研醫理,尤擅長時疫之診治,於霍亂痧症爛喉丹痧等急症頗具獨到見解,臨床經驗豐富,著述亦具重要影響。

學術專長與臨床貢獻

  1. 霍亂辨治體系
    凌氏將霍亂分為寒霍亂濕霍亂霍亂轉筋三類,認為其病機核心在於邪入太陰(脾經),主張以溫固助陽為治則。此觀點融合《傷寒論》太陰病理論,強調脾陽虛衰、寒濕內困為霍亂急症之關鍵,故用藥多取附子乾薑等溫裏之品,佐以化濕健脾,如藿香正氣散加減。
  2. 爛喉丹痧之論述
    所撰《爛喉丹痧輯要》詳述此症之病因病機,指出「疫毒熾盛,上攻咽喉」為病本,臨床可見咽喉腫爛、肌膚丹痧密布等熱毒症狀。其治法注重清熱解毒涼血透痧,方選犀角地黃湯(今以水牛角代犀角)合升麻葛根湯加減,並強調早期透邪為要,避免毒邪內陷。
  3. 急症救治文獻整理
    凌氏續輯明代醫家華岳(字芳伯)《急救腹痛暴卒病解》,結合自身經驗增補內容,後與《爛喉丹痧輯要》合刊為《險證擇尤》(1894年)。該書集中醫急症診療精華,尤重辨證精準用藥迅捷,反映清代溫病學派對疫病處理的理論與實踐結合。

著作與學術影響

  • 《爛喉丹痧輯要》:系統論述爛喉丹痧之診斷與治療,為清代喉科疫病重要文獻。
  • 《險證擇尤》:彙編霍亂、痧症等險證救治方案,凸顯其「重證當速,用藥貴專」的臨床思想。

凌紱曾之學術成就,不僅承繼家學,更在溫病學派框架下深化對疫病的辨治,其對太陰寒濕證熱毒壅盛證的處理原則,至今對中醫急症學仍有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