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陵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陵後
定位與歸經
陵後為經外奇穴,首載於《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》。其位置於小腿外側,當腓骨小頭後緣下方凹陷處,屬局部取穴範疇。此穴鄰近足少陽膽經循行路線,與陽陵泉穴相呼應,故在臨床應用上常與膽經穴位配伍,以增強疏利筋脈之效。
主治功能
陵後穴主要針對下肢經絡氣血瘀滯或風寒濕邪侵襲所致之病症,具體包括:
- 筋傷疼痛:如腓神經痛、坐骨神經痛,因穴處腓骨側,可疏解少陽經氣,緩解沿經放射之疼痛。
- 關節不利:膝關節炎、屈伸障礙,透過刺激此穴可通調局部氣血,舒筋活絡。
- 痿痹不仁:下肢麻痹或癱瘓,屬「痿證」範疇,陵後能激發陽氣,促進經脈氣血濡養筋肉。
針刺與灸法
- 針刺:直刺0.5-1寸,得氣後可行捻轉瀉法,以疏通瘀阻。
- 灸法:艾炷灸3-5壯,或艾條溫和灸5-10分鐘,適用於寒濕痺痛或陽氣虛衰之證。
學理探討
陵後穴所在位置為足少陽膽經與筋之會合區域,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筋病取陽陵」,而陵後鄰近陽陵泉,故亦具調筋之效。現代研究認為,刺激此穴可能透過調節腓總神經分支,改善下肢循環與神經傳導。
配伍應用
臨床常配陽陵泉、環跳、懸鍾等穴,共奏疏經通絡之效;若屬寒濕證,可加灸委中、足三里以溫化濕邪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