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菱角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菱角痔
定義與病名由來
菱角痔乃中醫外科病名,特指一種複雜性肛漏(肛瘻)之外在表現。其特徵在於肛周外口數量眾多,排列形態酷似水生植物菱角之狀,故得此名。此病名首見於清代祁坤所著《外科大成》卷二,載有:「狀如菱角,左右皆有三四孔。」形象描繪了該病症的典型外觀特徵。
病因病機
從中醫理論分析,菱角痔之形成多因以下機轉:
- 濕熱下注: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釀生濕熱,下注肛門,腐肉成膿,久而不愈。
- 氣血瘀滯:情志失調,氣機不暢,導致氣血瘀阻於肛門周圍。
- 正虛邪戀:素體虛弱,或久病耗傷正氣,致使毒邪留戀,纏綿難愈。
- 餘毒未清:肛周癰疽潰後,餘毒未盡,蘊結不散,形成漏管。
臨床表現
菱角痔之典型症狀包括:
- 多發性外口:肛周可見多個外口,呈放射狀排列,狀如菱角之突起
- 膿性分泌物:外口時有膿液或血性分泌物溢出
- 局部腫痛:急性發作時可伴隨局部紅腫熱痛
- 瘙癢不適:分泌物刺激周圍皮膚引起瘙癢
- 反覆發作:病情纏綿,時發時止
診斷要點
中醫診斷菱角痔主要依據:
- 望診:觀察外口數量、排列形態及分泌物性狀
- 觸診:探查漏管走向、深度及有無硬結
- 問診:了解病程長短、發作規律及伴隨症狀
- 聞診:分泌物氣味可辨寒熱虛實
治療方法
外治法
- 掛線療法:傳統中醫特色療法,用藥線或橡皮筋逐步切割漏管,具有損傷小、痛苦少、療效確切之特點。
- 脫管錠療法:將具有腐蝕作用的藥錠(如脫管錠)插入漏管,促使壞死組織脫落,達到去除漏管之目的。
內治法
- 蠟礬丸:主要成分為白蠟、明礬等,具有收斂生肌、解毒止血之效,適用於漏管去除後促進創面癒合。
- 十全大補湯:針對氣血兩虛患者,方含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、黃耆、肉桂,能大補氣血,扶正祛邪。
- 清熱解毒方:急性期可選用黃連解毒湯加減,清熱利濕,解毒排膿。
辨證分型
根據臨床表現,菱角痔可分為以下證型:
- 濕熱下注型:外口紅腫,分泌物黃稠味臭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
- 氣血瘀滯型:外口暗紅,觸之硬結,疼痛固定,舌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
- 正虛邪戀型:病程纏綿,外口凹陷,分泌物清稀,面色無華,舌淡脈弱
古籍參考
除《外科大成》外,其他中醫古籍亦有相關記載:
- 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漏有八種,其中穿腸漏、通腸漏與菱角痔相似。」
- 《瘍醫大全》論述:「漏管多孔,形如菱角,乃濕毒蘊結,氣血凝滯所致。」
預後轉歸
菱角痔之預後與下列因素相關:
- 漏管深淺及複雜程度
- 患者體質強弱
- 治療是否及時得當
- 調攝是否合宜
一般而言,經適當治療,大多數患者可獲痊癒,然若治療不徹底或體質過虛,易致病情反覆,纏綿難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