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痙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痙風

病名源流

產後痙風首見於唐代《經效產寶·續編》,為產科危急重症之一。此病又稱「產後痙」、「產後痙病」,與《金匱要略》所載「新產婦人三病」中的痙病有密切淵源。歷代醫家如陳自明《婦人大全良方》、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對此皆有發揮,認為其病機關鍵在於產後血虛受風,筋脈失養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本病的核心病機為產後血虛,風邪乘襲。具體可分為以下幾方面:

  1. 陰血驟虛:分娩時失血過多,肝血虧虛,筋脈失於濡養
  2. 元氣大傷:產時耗氣,正氣不足,腠理疏鬆,衛外不固
  3. 風邪內侵:汗出當風,或調攝不慎,風邪乘虛而入
  4. 痰瘀阻絡:產後惡露不盡,瘀血內停,或痰濕內蘊,阻滯經絡

臨床表現

典型症狀包括:

  • 口噤不開:牙關緊閉,言語困難
  • 項背強直:角弓反張,四肢抽搐
  • 發作頻繁:反覆出現痙攣狀態
  • 氣息如絕:發作時呼吸微弱,狀如窒息
  • 多汗不止:發作後大汗淋漓,汗出如雨

證候分類

根據病機深淺可分為:

  1. 風邪外襲證:初起惡寒發熱,頭痛身疼,繼而抽搐
  2. 陰血虧虛證:面色蒼白,唇甲無華,抽搐時作
  3. 陽氣虛脫證:冷汗淋漓,四肢厥冷,氣息微弱

治療原則

急則治標:發作時當先止痙開竅 緩則治本:平素宜養血熄風,扶正固本

方藥運用

  • 急救方:小續命湯(出自《備急千金要方》),組成包括麻黃、防風、防己、人參、黃芩、桂心、甘草、芍藥、川芎、杏仁、附子、生薑等,具有扶正祛風、溫經通絡之效
  • 調理方
    • 三甲復脈湯:適用於陰血虧虛者
    • 十全大補湯:適用於氣血兩虛者
    • 天麻鉤藤飲:適用於風陽上擾者

預後判斷

古籍記載:「稍暖即出汗如雨,手拭不及者,不治」,指出若出現大汗亡陽之象,多屬危候。現代中醫認為,若能及時正確治療,多數預後良好;若抽搐頻繁發作,伴有高熱神昏,則病情危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