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溜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溜脈
溜脈為中醫經絡學說中的特殊概念,主要記載於《黃帝內經》之中,具有以下兩種重要涵義:
陰陽相過之脈
《素問·刺禁論》所載之溜脈,乃指面部陰陽經脈相交會之特殊脈道。此脈具有以下特點:
- 位於面部特定區域,為多條經脈氣血交會之處
- 具有調節陰陽經氣平衡之功能
- 針刺此脈時需格外謹慎,因誤刺可能導致目盲等嚴重後果
此類溜脈反映了古人對面部經脈複雜交會關係的深刻認識,體現了「頭為諸陽之會」的理論基礎。
流行過耳之經脈
《靈樞·口問》所述之溜脈,則專指經過耳部之特定經脈系統,其特徵如下:
- 與「宗脈」概念密切相關,耳為宗脈所聚之處
- 胃氣虛弱時可導致宗脈空虛,進而影響溜脈氣血運行
- 溜脈氣血不足為耳鳴發病之重要機制
此類溜脈的理論揭示了耳部與全身氣血盛衰的密切聯繫,特別強調了脾胃功能對耳部健康的影響。
理論延伸與臨床意義
從經絡理論角度分析,溜脈具有以下深層意義:
- 氣血調節樞紐:溜脈所在多為經脈交會要衝,具有調節多經氣血之功能
- 病理傳變途徑:某些疾病可通過溜脈系統傳變,如胃虛導致耳鳴之病理過程
- 診斷參考依據:觀察溜脈相關區域可輔助判斷陰陽失調狀態
歷代醫家對溜脈的認識不斷深化,將其與標本、根結理論相結合,進一步豐富了經絡學說的內涵。在針灸臨床中,對溜脈的把握直接關係到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,特別是在頭面部施治時更需謹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