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劉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劉昉(?-1150年),字方明,後改名劉旦,宋代官吏,兼通醫理。宣和六年(1124年)登進士第,仕至直龍圖閣、知潭州。其宦途之餘,深研醫術,尤關注小兒疾苦。時值世乏兒科專書,遂廣蒐前賢論述,命乾辦公事王歷、鄉貢進士王湜共纂《幼幼新書》四十卷,堪稱宋代以前兒科學之集大成者。
《幼幼新書》之醫學價值
- 文獻彙纂
該書博採漢唐至宋初兒科醫著,如《顱囟經》、《小兒藥證直訣》等,並收錄諸多後世散佚之典籍,如《嬰孺方》、《小兒靈秘方》等,保存珍貴醫學史料,具重要文獻學意義。 - 理論與臨床結合
書中分門別類,詳述小兒生理特點,如「變蒸學說」,解釋嬰幼兒生長發育之周期性發熱現象;另載胎毒、驚風、疳積等病機,反映宋代兒科對小兒「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」之認知。 - 診療特色
- 診法:強調望診,如審察小兒指紋(虎口三關)、面色及囟門狀態,輔以聞聲、問症,奠定後世兒科診斷基礎。
- 治法:收錄內服方劑(如湯、丸、散)、外治法(如灸法、敷貼)及小兒推拿術,展現多元治療手段。
-
方藥學貢獻
書中輯錄方劑逾兩千首,如「七味白朮散」調治小兒泄瀉,「涼驚丸」療驚風抽搐,皆體現宋代兒科用藥輕靈、注重調護脾胃之特色。
劉昉之歷史定位
劉昉雖非專職醫家,然其主持編纂《幼幼新書》,系統整理兒科理論與經驗,不僅補醫學之闕,更推動兒科成為獨立學科。該書影響後世深遠,明代《普濟方》、清代《醫宗金鑑·幼科心法》均受其啟發,足見其於中醫兒科學發展之關鍵地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