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痙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痙病
產後痙病,又稱「產後痙」,為中醫婦科病證之一,屬產後危急重症。其臨床特徵主要表現為產後突發口噤不開、牙關緊閉、項背強直,甚則角弓反張,形似痙攣,故而得名。歷代醫家對此多有論述,如《證治準繩·女科》載:「陳臨川雲:凡產後口噤,腰背強直,角弓反張,皆名曰痙。」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產後痙病之發,多與產後氣血驟虛、外邪侵襲,或陰血虧耗、筋脈失養相關,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血虛風動:
產後失血過多,肝血驟虛,筋脈失於濡養,虛風內動,而見抽搐強直。此類多伴面色蒼白、舌淡脈細弱等血虛之象。 - 外感風邪:
產後正氣虛弱,腠理不密,風寒濕邪乘虛侵入經絡,阻滯氣血,引動肝風,發為痙病。此類可見惡寒發熱、苔薄白、脈浮緊等表證。 - 痰瘀阻絡:
產後惡露不暢,瘀血內停,或痰濕內蘊,阻滯經脈,氣血運行不暢,筋脈拘急而痙。此類多見舌暗紫、脈沉澀等瘀血徵象。 - 熱極生風:
產後感染邪毒,熱入營血,燔灼肝經,引動肝風,發為痙厥。此類常見高熱煩渴、舌紅絳、脈弦數等熱盛表現。
分類與別名
歷代醫籍對產後痙病之記載,因病因、症狀差異而有不同名稱,如:
- 產後痙風:多指血虛風動或外風引動內風所致。
- 產後病痙:泛指產後各類痙病,強調其病機複雜。
- 產後驚風:以抽搐為主症,與小兒驚風類似。
- 蓐風:特指產後外感風邪所致之痙病,見於《婦人大全良方》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痙,首重辨證。血虛者養血熄風,如《傅青主女科》以當歸、川芎、熟地等補血柔肝;外感者祛風解表,如獨活寄生湯加減;痰瘀者化痰通絡,如生化湯合導痰湯;熱盛者清熱涼血,如羚角鉤藤湯。針灸常取太衝、合谷、風池等穴以平肝熄風。
此病預後與治療及時與否密切相關,古籍有「產後痙病,勢急難治」之警示,故歷代醫家皆強調早期辨治,以防傳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