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劉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劉翰
宋代醫官劉翰(919-990年)
劉翰,字、號不詳,倉州臨津(今湖北境內)人,為北宋初期著名醫官。後周顯德二年(955年),劉翰獻《經用方書》三十卷、《論候》十卷及《今體治世集》二十卷予朝廷,因醫術精湛獲授翰林醫官。宋太祖趙匡胤北征時,劉翰隨行侍醫,後累遷至朝散大夫、鴻臚寺丞。
劉翰於翰林醫官考試中表現優異,並曾與馬誌等醫家共同診治宋太宗趙炅(趙光義)之疾,因療效顯著,晉升為尚藥奉御(掌御藥院,負責皇室醫藥)。其醫學成就以本草學最為突出:
- 《開寶本草》編修:開寶六年(973年),劉翰奉詔與馬志、翟煦、張素、陳昭遇等人合編《開寶新詳定本草》二十卷,後又與李昉、王佑等重加審訂,改名《開寶重訂本草》。該書以《唐本草》為基礎,新增藥物135種,共收錄930種藥材,系統整理藥物性味、產地及功效,對宋代藥學發展影響深遠。
- 臨證與貶謫:雍熙二年(985年),劉翰因診治滑州劉遇失誤遭貶為和州團體副使,不久復職尚藥奉御,反映其醫術仍受皇室倚重。
清代醫家劉翰(字鶴錦,號鹿場)
清代劉翰,安徽桐城人,精通文學,深研《黃帝內經》,醫術卓著,以臨床療效聞名。其學術特點如下:
- 宗《內經》理論:重視陰陽五行、臟腑經絡學說,強調「治病必求於本」,擅長結合經絡辨證與氣血調和。
- 臨床經驗豐富:擅治內科雜病及外感熱證,活用經方與時方,因療效顯著而「活人甚眾」,聲譽遍及皖南。
中醫史上的貢獻
宋代劉翰參與編修的《開寶本草》,不僅擴充藥物種類,更確立官修本草的嚴謹體例,為後世《證類本草》《本草綱目》奠定基礎;清代劉翰則體現儒醫傳統,融合文理與醫理,反映中醫「醫道同源」之特色。兩人雖處不同時代,均代表中醫理論與實踐的傳承與創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