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劉皓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劉皓
劉皓為宋代醫家,生平籍貫不詳,其醫學著作主要聚焦於眼科,尤擅小兒眼疾治療。據史料記載,著有《療小兒眼論》一卷及《眼論准的歌》一卷,惜未見傳世,內容散佚,僅能從後世醫籍引述略窺其學術觀點。
學術背景與貢獻
宋代中醫眼科已形成系統理論,劉皓所處時代正值中醫五官科發展的重要階段。其著作《療小兒眼論》可能針對小兒目疾的病因病機與治法提出見解。小兒體質特殊,「肝常有餘,脾常不足」,眼疾多與肝風、積熱或脾虛相關,推測劉皓或結合臟腑辨證,提出內服方藥或外治手法。
《眼論准的歌》則可能以歌訣形式總結眼科證治,此類文體便於傳誦,反映宋代醫家重視臨床經驗傳承的特點。內容或涉及五輪八廓理論(將眼部分屬五臟,如瞳神屬腎、白睛屬肺),並結合脈診與藥物配伍,如運用黃連、菊花等清肝明目之品。
歷史定位
劉皓的著作雖佚,但宋代眼科專著如《太平聖惠方·眼門》或《銀海精微》中可能保留其學說片段。其對小兒眼疾的專研,填補了古代兒科眼科的空白,亦體現中醫「分科漸細」的趨勢。後世如明代《眼科龍木論》等典籍,或間接承襲其理論框架。
理論推測
若參照同期醫家,劉皓可能重視「從肝論治」與「調護脾胃」,因小兒「肝風易動」,目疾常見胞瞼腫赤(如針眼)、夜盲等,治法或含瀉青丸(清肝火)、肥兒丸(健脾消積)加減。外治方面,或沿用宋代流行的洗眼方(如淡鹽湯)或穴位按摩(如攢竹、睛明)。
劉皓的醫學實踐,反映宋代中醫結合理論與簡便療法的特色,其佚失著作亦為中醫眼科史之憾,然透過殘存記載,仍可窺見其對專科醫學的貢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