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驚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驚悸
定義
產後驚悸為中醫婦科病證名,指產婦分娩後出現心悸易驚、怵惕不安等症狀。此症首載於清代汪喆《產科心法》,屬產後情志異常範疇,與氣血虧虛、心神失養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血虛神浮:分娩時失血過多,陰血驟虛,心失所養,神無所主,故見驚悸不安。
- 氣隨血脫:氣血互根,血虧則氣弱,氣虛不能固攝心神,致惕然易驚。
- 肝鬱擾神:產後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化火擾動心神,加重心悸症狀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心悸怔忡,無故自驚,惕惕然如人將捕之,夜寐不寧。
- 兼症:面色蒼白,頭暈目眩,口唇淡白,甚則突發目不轉睛、口不能言。
- 舌脈:舌質淡白,苔薄;脈象沈細弱,或兼見弦細。
證型辨治
-
心血不足證
- 病機:產後失血,心脾兩虛。
- 治則:益氣補血,養心安神。
- 方藥:歸脾湯(《濟生方》)加減,重用黃耆、龍眼肉;若兼陰虛,加麥冬、五味子。
-
肝血虧虛證
- 病機:肝血不足,虛風內動。
- 治則:滋肝柔肝,鎮驚安神。
- 方藥:加味四物湯(《醫宗金鑒》),以熟地、白芍養血,加鉤藤、龍齒平肝定悸。
-
心腎不交證
- 病機:腎陰虧耗,心火偏亢。
- 治則:滋腎清心,交通水火。
- 方藥:天王補心丹(《攝生秘剖》)合黃連阿膠湯,黃連清心火,阿膠滋腎陰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取內關、神門、三陰交等穴,調補心脾;艾灸關元、氣海以溫補元氣。
- 食療:龍眼肉、紅棗、酸棗仁煮粥,輔助養血安神。
古籍參考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產後血虛,驚悸恍惚,皆因去血過多,心無所養。」強調補血為治本之要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載產後驚悸需分虛實,虛者補之,實者疏之,臨證當細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