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劉吉人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劉吉人(原名劉恆瑞,號丙生),乃清代著名醫家,其生平籍貫雖史料記載未詳,然醫術精湛,著作豐碩,於中醫診法、外感病機及外科領域皆有獨到見解,尤以舌診與伏邪理論之發展影響後世甚鉅。

醫術特色與學術貢獻

  1. 舌診體系之革新
    所著《察舌驗症新法》系統性歸納舌象與證候關聯,突破傳統「三十六舌」分類框架,主張「舌色分五臟、苔質辨六淫」,將舌質變化與臟腑虛實結合,苔色厚薄與病邪深淺對應。如提出「絳舌透紫為熱入營血,必見神昏」等臨床判據,深化溫病診斷精準度。
  2. 外感病機理論拓展

    • 《六淫直經》闡發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之傳變路徑,首創「六淫各有歸經」說,如「濕邪初犯太陰,久必襲少陰」,補充《內經》病機理論。
    • 《伏邪新書》詳論伏氣致病,區分「伏寒化溫」與「伏暑晚發」之異,強調「邪伏膜原」可經年累月而發,為後世溫病伏邪學派奠定基礎。
  3. 外科證治實用化
    《外科學講義》結合臟腑辨證與局部辨形,主張「癰疽根於內傷」,創「五色辨膿法」(黃稠屬脾、青綠責肝),並載錄民間驗方如「三仙丹」提毒祛腐製法,反映其重視臨床實效之特色。

醫著校勘與傳承
劉氏精研脈學,校勘《丹溪脈訣指掌》時增補「七怪脈臨床驗案」,將危候脈象與救逆方藥對應,如「雀啄脈見,急投大劑獨參湯」等,凸顯其脈證合參思想。另《經歷雜論》收錄疑難雜症治驗,載有「肝鬱乘脾致噎膈」案例,以逍遙散合旋覆代赭湯加減取效,體現其融貫內科與情志調治之思路。

學術定位
劉吉人承襲金元四家學說,尤重朱丹溪養陰理論,然於溫病、舌診及外科領域多所創新,其著作兼涉理論闡微與臨床實務,反映清代中醫「由博返約」之學術趨向,對晚清至民初江南醫家影響頗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