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劉嘉孫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劉嘉孫

劉嘉孫,字應泉,明代江蘇吳縣人,出身醫學世家,其父劉維祥為當時著名醫家。劉嘉孫承襲家學,深研醫理,於明代醫林中頗負盛名,尤擅內科雜病及溫病調治,其學術思想融合金元四大家之長,並結合江南地域特色,形成獨特診療風格。

學術淵源與醫術特色

劉嘉孫之醫學根基源自《內經》《傷寒論》,並受金元醫家朱震亨(丹溪)「滋陰學說」影響,重視氣血調和與濕熱病機。江南地勢卑濕,溫病盛行,劉嘉孫臨證注重「辨濕熱之輕重」,善用芳香化濕、清熱透邪之法,如藿香、佩蘭、黃芩等藥配伍,以解暑濕鬱滯之證。

其處方用藥講究「輕靈透達」,避免峻猛攻伐,契合明代溫病學派「輕可去實」之理念。對於虛損病證,則承襲丹溪養陰學說,常用四物湯、六味地黃丸等方加減,兼顧脾胃運化,體現「攻不傷正,補不滯邪」的治療原則。

臨床貢獻與著述

劉嘉孫於瘧疾、痢疾等外感熱病積累豐富經驗,提出「暑必夾濕,當分三焦論治」之觀點,強調上焦宜宣透、中焦宜化濁、下焦宜滲利,此與後世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三焦辨證理論相呼應。

雖其個人專著未見傳世,然據地方志記載,其醫案與驗方曾為門人輯錄,部分內容散見於明代醫籍如《吳醫彙講》中,後世醫家亦多引用其論述。劉氏一門醫術傳承,對吳門醫派的形成與發展具有深遠影響。

歷史評價

劉嘉孫繼承家學而能發揚,其診治注重因地、因時制宜,反映明代江南醫家對溫病理論的早期探索,為溫病學體系之完善奠定實踐基礎,堪稱吳中醫學承先啟後之代表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