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中醫典籍《劉涓子鬼遺方》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「劉涓子鬼遺方」是劉涓子所著,共十卷的外科專著。劉涓子是晉末的醫家,他以「黃父鬼」的名義編寫了這本書,因此得名為「劉涓子鬼遺方」。

宋代以後,流傳下來的《劉涓子鬼遺方》有兩種殘本。其中一種是題為《劉涓子鬼遺方》的五卷本,由南齊醫家龔慶宣重新整理而成。這個版本至今仍被保存下來。另外一種是題為《劉涓子治癰疽神仙遺論》的一卷本,內容主要是關於癰疽的治療。

除此之外,1902年在新疆吐魯番出土了《劉涓子方》的兩張殘葉,屬於早期的版本。

《劉涓子鬼遺方》是中國現存較早的外科專書之一,全面總結了晉朝以前的外科學成就,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。

1949年以後,也有影印本的五卷本。

以下是《劉涓子鬼遺方》卷一的原文內容:

癰疽的成因有五種:一是由於風寒濕熱侵入經絡,結成癰疽;二是由於飲食不節,損傷脾胃,使脾胃運化失常,從而導致氣血不暢,結成癰疽;三是由於過度勞累,損傷正氣,使正氣不足,使衛氣不穩固,結成癰疽;四是由於過度性行為,損耗精氣血液,使精氣血液不足,從而導致營氣不暢,結成癰疽;五是由於受到外感六淫的侵襲,或是內傷七情,使正氣受損,邪氣乘虛而入,結成癰疽。

癰疽的種類有十種:一是寒癰;二是熱癰;三是風癰;四是濕癰;五是燥癰;六是陰癰;七是陽癰;八是陰疽;九是陽疽;十是死疽。

寒癰的特徵是顏色青,脈搏沉,質地堅硬,疼痛較輕,皮膚顏色不變,癰的根部較深,膿液清稀,味道甘。

熱癰的特徵是顏色紅,脈搏快,質地較軟,疼痛劇烈,皮膚顏色紅腫,癰的根部較淺,膿液濃稠,味道苦。

風癰的特徵是顏色白,脈搏浮,質地浮腫,疼痛有動感,皮膚顏色不變,癰的根部較淺,膿液清稀,味道甘。

濕癰的特徵是顏色黃,脈搏濡滑,質地較軟,疼痛較重,皮膚顏色紅腫,癰的根部較深,膿液濃稠,味道苦。

燥癰的特徵是顏色黑,脈搏細小,質地硬,疼痛劇烈,皮膚顏色不變,癰的根部較深,膿液清稀,味道甘。

陰癰的特徵是顏色青,脈搏沉,質地堅硬,疼痛較輕,皮膚顏色不變,癰的根部較深,膿液清稀,味道甘。

陽癰的特徵是顏色紅,脈搏快,質地較軟,疼痛劇烈,皮膚顏色紅腫,癰的根部較淺,膿液濃稠,味道苦。

陰疽的特徵是顏色黑,脈搏細小,質地硬,疼痛劇烈,皮膚顏色不變,癰的根部較深,膿液清稀,味道甘。

陽疽的特徵是顏色紅,脈搏快,質地較軟,疼痛劇烈,皮膚顏色紅腫,癰的根部較淺,膿液濃稠,味道苦。

死疽的特徵是顏色黑,脈搏微弱,質地腐爛,疼痛不甚,皮膚顏色變黑,癰的根部較深,膿液清稀,味道甘。

以上是《劉涓子鬼遺方》卷一的原文內容,主要內容涉及癰疽的成因、種類和鑑別等問題。

劉涓子鬼遺方是一部對中醫外科有重要價值的專著,對後來的中醫外科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