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劉難經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劉難經

劉難經,宋代著名醫學家,其本名已不可考,因精通《黃帝八十一難經》(簡稱《難經》)而聞名,世人遂以「劉難經」稱之。其行醫範圍主要位於東郡(今山東兗州一帶),醫術精湛,深受當地百姓敬重。

醫術特色與臨床貢獻

劉難經以《難經》為理論核心,該典籍相傳為扁鵲所著,內容涵蓋脈診、經絡、臟腑、疾病、腧穴及針法等中醫基礎理論,並對《黃帝內經》中的疑難問題進行深入闡釋。劉難經不僅深諳此書奧義,更善於將其運用於臨床實踐。

  1. 脈診與辨證
    《難經》尤重脈學,提出「獨取寸口」的診脈法,劉難經繼承此說,精於脈象辨析,能透過寸、關、尺三部的脈象變化,判斷臟腑氣血盛衰與疾病所在。
  2. 經絡與針灸
    他熟稔《難經》中關於經絡循行與氣血運行的理論,並結合針灸療法,善用特定腧穴調理氣機,治療內科雜病。例如,《難經》強調「原穴」對應五臟之氣,劉難經臨床時常選用太淵(肺原)、太衝(肝原)等穴,以調節臟腑功能。
  3. 隨方附藥的便民之舉
    劉難經行醫時常自備藥囊,根據病情即時配藥,此舉不僅展現其對藥性的熟稔,亦反映其「以病家為先」的醫德。宋代醫家重視方劑的靈活加減,劉難經亦遵循此道,針對患者體質與病證差異,調整用藥配伍。

學術影響

劉難經雖無個人著作傳世,但其對《難經》的實踐與推廣,對後世中醫理論與臨床結合具有啟發意義。宋代是中醫學理論系統化的重要時期,劉難經等醫家透過臨床驗證經典,強化了《難經》在脈學、針灸及臟腑辨證中的指導地位。

其生平雖記載簡略,然「劉難經」之稱號,正體現了其學術專精與時代醫者對經典的尊崇,成為宋代中醫傳承的縮影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