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驚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驚風
產後驚風,又稱「產後發痙」,為中醫婦科病證之一,屬產後危急重症。此病名見於清代汪喆《產科心法》,其指出產婦因汗出過多而發痙,雖俗稱「驚風」,實非外感風邪所致,而係肝血虧虛、筋脈失養之候。臨床表現以手足抽搐、口噤不開、牙關緊閉,甚則角弓反張為特徵,狀似中風,然本質為氣血大虛之危象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產後驚風之發,與產後氣血驟虛密切相關:
- 肝血空虛,筋脈失濡:肝主藏血,主筋。產時失血過多,肝血虧耗,筋脈不得濡養,故見肢體抽搐、拘急。
- 陰虧陽亢,虛風內動:血屬陰,血虛則陰傷,陰不制陽,肝陽化風,內風妄動,發為痙證。
- 氣隨血脫,正氣衰微:氣血互根,血脫則氣無所附,氣虛則推動無力,臟腑失於溫煦,加重筋脈拘攣。
證候特點
- 主症:產後突發手足抽搐,肌肉強直,或角弓反張,面色蒼白或青晦。
- 兼症:汗出淋漓,口噤不語,呼吸急促,脈細弱或弦急。
- 鑑別要點:與外感風邪所致痙病(如破傷風)不同,本病無表證,而以氣血虛衰為本。
治法與方藥
歷代醫家多從「補虛熄風」論治,強調急固氣血、柔肝舒筋:
- 益氣養血:重用黃芪、人參大補元氣,配伍當歸、熟地滋養陰血,如《婦人良方》滋榮活絡湯。
- 柔肝熄風:以白芍、阿膠滋陰柔肝,佐鉤藤、天麻平肝潛陽,虛風甚者加羚羊角、龜板。
- 溫陽固脫:若見冷汗肢厥、脈微欲絕,急投參附湯回陽救逆,佐龍骨、牡蠣斂汗固脫。
文獻溯源
《產科心法》明言此病「乃肝血空虛,不能榮筋」,與《金匱要略》「新產血虛,多汗出,喜中風,故令病痙」之說互參,可知其病機核心在內傷而非外感。後世如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區分「亡血過多」與「產後中風」之異,強調「大補氣血」為治痙之要。
備考
此證危篤,古稱「產後三急」之一(另二者為嘔吐、盜汗),若延誤救治,易致陰陽離決。然其辨證須與熱極生風、痰瘀阻絡等實證相區別,用藥忌辛燥劫陰,當以甘潤緩急為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