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劉清海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劉清海
劉清海為唐代醫家,其生平與籍貫未見詳載,然其醫學著作《五臟類合賦》五卷,曾見錄於史冊,惜後世散佚,未能流傳。唐代中醫學承襲漢魏以降之理論體系,並融匯當時醫家臨床經驗,劉清海之著述或反映此一時期臟腑理論與五行學說之結合。
《五臟類合賦》與中醫臟象學說
唐代醫家重視臟腑功能與自然規律之對應,劉清海以「五臟類合」為題,推測其內容可能闡述五臟(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)與五志(怒、喜、思、憂、恐)、五味(酸、苦、甘、辛、鹹)、五色(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)等之關聯,契合《黃帝內經》「天人相應」之核心思想。此類賦文體例,或仿效當時以韻文概括醫理之風,便於傳誦記憶,如《千金要方》所載歌訣。
唐代中醫理論背景
唐代醫學融合道家養生思想與佛家醫學,孫思邈《千金方》、王燾《外臺秘要》均為代表。劉清海所處時代,中醫臟象理論已趨系統化,如《黃帝內經》奠定「五臟藏神」「六腑傳化」之基礎,而《難經》進一步辨析臟腑形態與功能。劉氏之賦或援引此類經典,結合臨床觀察,闡述五臟病理變化與治療法則。
散佚著作之推測價值
雖《五臟類合賦》失傳,然據唐代醫學發展脈絡,其內容可能涉及以下面向:
- 五行生剋與臟腑病機:如肝木乘脾土之證治,或心火亢盛傷肺金之調理。
- 臟腑與經絡聯屬:如肺合大腸、心合小腸之表裡關係,並論及針灸取穴原則。
- 養生調攝:依五臟特性提出季節調養之法,如春養肝、夏養心等,契合《四氣調神大論》之旨。
歷史定位
劉清海之名雖鮮見於後世醫籍,然其著作題名反映唐代醫家對臟腑理論之深化,可視為漢唐醫學過渡期之縮影。同時期日本丹波康賴《醫心方》曾引錄多部唐以前醫籍,若《五臟類合賦》曾東傳,或對東亞漢方醫學產生間接影響。
附考
唐代醫籍散佚者眾,除《五臟類合賦》外,如《刪繁方》《古今錄驗方》等亦多殘缺,劉清海之論述或可透過後世類書佚文窺見片段,然尚待進一步考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