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劉若金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劉若金(1585-1665年),字雲密,號蠡園逸叟,湖北潛江人,明末著名官吏兼醫家。天啓五年(1625年)中進士,官至刑部尚書。明亡後,隱居不仕,潛心醫藥,尤精研本草,著有《本草述》32卷,為其中醫藥學代表作。

《本草述》一書主要節取《本草綱目》之精華,並融入劉氏個人臨床心得與理論見解。該書以藥物分類為綱,詳述各藥性味歸經、功效主治及配伍宜忌,尤重藥性理論與臨床應用之結合。書中對藥物之升降浮沉、五行歸屬及臟腑靶向作用均有深入剖析,體現明代本草學從實用性向理論性過渡之特點。

該書後經節錄成《本草述錄》,又由清代醫家楊時泰重新編纂為《本草述鈎玄》,使劉氏之本草學說更趨精煉。現存多種刻本,如清康熙三十九年(1700年)初刻本、乾隆年間重刻本等,足見其影響之深遠。

劉氏本草學說特色在於:

  1. 藥性理論深化:提出「藥性三層說」,分本然之性、質地之性與效用之性,完善了傳統四氣五味理論
  2. 歸經系統化:明確標註藥物對奇經八脈之特殊作用,補充了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之未盡處
  3. 配伍辨證:強調「一藥多效」觀念,詳述同一藥物在不同配伍下之效應差異

其學術思想反映明末醫家對金元醫學理論之繼承與發展,尤其在藥物歸經理論與臨床辨證用藥方面,對清代溫病學派用藥規律形成有一定啟發作用。《本草述》被視為銜接《本草綱目》與《本草備要》之間的重要本草著作,在中藥學發展史上具有承先啟後之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