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劉世楨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劉世楨(1867-1943年),字昆湘,湖南瀏陽人,近代著名中醫學家。其學術成就主要體現在對《傷寒雜病論》的深入研究與闡發,並在臨床實踐中形成獨特見解。

劉氏少時從同邑名醫藺鬥杓習醫,相傳曾獲古本《傷寒雜病論》,此經歷對其學術思想影響頗深。後與劉瑞瀜合作,歷時多年撰成《傷寒雜病論義疏》十六卷。該書以六經辨證為綱領,詳析仲景原文奧義,特別在「三陰三陽」理論體系與方藥配伍關係上多有創見。書中強調「氣化辨證」與「經脈絡屬」的關聯性,將臟腑生理與六經病機有機結合,體現其對仲景學說的深刻理解。

晚年所著《醫理探源》系統闡述其醫學思想,主要特點有三:其一,發展「六氣標本」理論,認為外感病傳變規律當以氣化失常為核心;其二,提出「三焦氣化」與「營衛循行」的動態平衡觀,補充了傳統傷寒學說對溫病傳變的解釋;其三,在脈學方面創立「經脈應候」說,主張寸口脈象當與十二經氣血盛衰相參照。

劉氏臨證擅長運用經方,尤精於桂枝類方與柴胡類方的化裁。其治療外感病重視「開闔樞機」,內傷雜病則強調「調和肝脾」,用藥特點在於注重藥物歸經與氣味升降的配合。現存醫案可見其治療溫病時,常將白虎湯與犀角地黃湯靈活配伍,體現「清氣涼血並舉」的治療思路。

劉世楨的學術貢獻,在於融合了古典傷寒理論與溫病學說,為近代中醫理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。其著作不僅保存了部分罕見的《傷寒論》傳本內容,更在辨證體系與臨床應用層面豐富了仲景學說的內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