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劉廷楨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劉廷楨:清代中西醫骨學匯通之先驅

生平與學術背景

劉廷楨為清代醫家,具體生卒年與籍貫雖未詳載於史冊,然其學術貢獻在中醫骨傷科學發展史上具有開創性意義。其生活年代正值西學東漸之際,西方解剖學知識經由傳教士傳入中國,劉氏秉持「以中為體,以西為用」之精神,成為早期系統性比對中西醫骨學理論之代表人物。

學術成就與著作

《中西骨格辨證》

此書為劉廷楨核心著作,主要針對《黃帝內經》中《素問》、《靈樞》及皇甫謐《針灸甲乙經》所載骨度記載存在差異之問題進行考證。劉氏以實證態度,援引當時傳入之西方解剖學著作(如鄧玉函《泰西人身說概》等),對中醫傳統「骨度法」進行系統性比對與修正。

書中特別釐清以下關鍵議題:

  1. 顱骨結構辨誤:指出《靈樞·骨度》「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」之說法與實際測量存在偏差,並提出修正比例。
  2. 脊柱分節考證:傳統醫籍對脊椎數量記載不一,劉氏結合西醫解剖明確區分頸椎(7節)、胸椎(12節)、腰椎(5節)之現代分類。
  3. 四肢骨度實測:重新校訂《內經》「人長七尺五寸」之骨度基準,將西醫測量數據與中醫「同身寸」換算體系對照。

《中西骨格圖說》

此著作附有精繪對比圖譜,首創「中西骨名對照表」,例如:

  • 中醫「尻骨」對應西醫「骶骨」
  • 「䯒骨」明確定義為「脛骨」
  • 「楗骨」考證即為「鎖骨」
    圖說中更標註經絡循行與骨骼解剖位置之關係,如「足太陽膀胱經行於脊椎旁開一寸五分」等實用臨床定位。

學術特色與歷史定位

匯通中西之方法論

劉廷楨並非全盤西化,而是以《內經》理論為框架進行補充:

  • 保留中醫「骨為腎所主」、「髓海論」等臟象理論
  • 吸收西醫精確測量法以強化正骨手法之科學性
  • 提出「骨度隨生長變化」的動態觀念,修正傳統固定數值

對後世影響

其工作直接啟發晚清唐宗海《中西匯通醫書五種》之編撰,並為近代中醫骨傷科教育奠定解剖學基礎。當代研究顯示,劉氏對骨盆結構的考證(如「交骨」即骶髂關節),較傳統產科「開骨散」應用更具解剖依據。

學術爭議與局限

受限於時代,劉廷楨未能接觸現代影像醫學技術,其部分考證(如「三十二齒」與牙槽骨關係)仍存謬誤。然其開創性工作,標誌著中醫解剖學從「取象比類」向「實證研究」過渡之重要里程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