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劉休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劉休,字弘明,沛郡(今屬安徽)人,為南北朝時期南齊著名醫家。其生平曾任駙馬都尉,並襲封南鄉侯,不僅在仕途上有所成就,更於中醫學領域,尤其是食療養生方面有深厚造詣。
學術背景與著作
劉休精研中醫食療理論,結合當時醫學典籍與臨床經驗,撰有《食方》一書。該書雖已亡佚,但據史料推測,其內容應屬食治專著,可能系統性地記載了食物性味、歸經、配伍禁忌,以及針對特定體質或疾病的調養方劑,反映南北朝時期食療學的發展水平。
中醫食療理論貢獻
- 四氣五味與體質調和
中醫食療強調食物之「四氣」(寒、熱、溫、涼)與「五味」(酸、苦、甘、辛、鹹)對人體的影響。劉休的《食方》可能延續《黃帝內經》理論,探討如何透過飲食平衡陰陽,例如以溫性食物調理虛寒體質,或以甘味補益脾胃。 - 臟腑與飲食對應
中醫認為「藥食同源」,食物如藥物般可歸經入臟。劉休或於書中闡述食物對五臟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)的補瀉作用,如《千金要方》後世所載「肝病禁辛,心病禁鹹」等原則,可能與其學說相呼應。 - 時令與地域飲食觀
南北朝時期重視順應天時養生,劉休可能提出季節性食療建議,如夏季清暑生津、冬季溫補腎陽,並結合江淮地域物產(如魚米、草藥)設計方劑,體現「因地制宜」思想。
歷史地位與影響
劉休的食療研究,上承漢代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之飲食禁忌,下啟唐代孫思邈《千金食治》的系統化發展,於中醫營養學史中具過渡性意義。其貴族身份亦反映當時士人階層對養生的重視,促成醫學知識的社會化傳播。
雖原書散佚,但透過《本草拾遺》《醫心方》等後世醫書的片段引述,或可窺見其學術殘影,為研究中古時期食療文化的重要線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