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腳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腳氣
病名
產後腳氣為婦人產後特有之疾,首載於宋代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二十一,其病因病機、臨床表現及治法皆與尋常腳氣有別。此症多因產後氣血驟虛,元氣內損,復感風、寒、濕、熱等外邪,邪氣乘虛侵襲經絡,鬱滯於足脛,發為腳氣。
病因病機
- 元氣內虛:產後氣血大虧,營衛失和,臟腑功能未復,尤以脾腎兩虛為要。脾虛則運化失司,水濕內停;腎虛則氣化無力,水濕下注,鬱久化熱,或寒濕凝滯,發為腳氣。
- 六淫外侵:產後腠理疏鬆,風寒濕邪易襲經絡,或濕熱之邪流注下肢,阻遏氣血,致經脈痹阻,出現腫痛、麻木等症。
- 情志失調:產後憂思過度,肝氣鬱結,氣滯則血行不暢,亦可加重經絡瘀阻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足脛腫脹、麻木、疼痛,或見肌肉萎弱、步履艱難。
- 兼症:發熱瞀悶(頭目昏沉)、搐掣(四肢抽掣)、驚悸不安、心煩嘔逆、氣上衝胸,甚則嘔吐。此為風邪內擾、濕熱上攻之象。
- 舌脈:舌質淡胖或紅絳,苔白膩或黃膩;脈浮數或沉細,依寒熱虛實而異。
治法方藥
- 小續命湯(《婦人大全良方》)
- 組成:麻黃、防己、人參、黃芩、桂枝、甘草、芍藥、川芎、杏仁、附子、防風、生薑。
- 方義:此方本為治中風之劑,然產後腳氣因外邪內虛相兼,故用之。方中麻黃、防風散外邪;人參、附子溫補元陽;黃芩清熱;川芎、芍藥調和氣血;桂枝、防己通絡利濕。全方共奏祛風散邪、扶正通絡之效。
- 辨證加減
- 濕熱偏盛:腫痛灼熱,苔黃膩者,可合四妙散(蒼朮、黃柏、牛膝、薏苡仁)清熱利濕。
- 寒濕凝滯:足脛冷痛,苔白滑者,加獨活、細辛溫經散寒。
- 氣血兩虛:面色萎黃,乏力脈弱者,合用八珍湯補益氣血。
與尋常腳氣之異同
- 相同點:二者皆可見足脛腫痛、麻木,病位在下焦,與濕邪流注相關。
- 不同點:產後腳氣特發於產褥期,多虛實夾雜,除下肢症狀外,常伴產後元氣未復之象(如心悸、氣短);而尋常腳氣或由飲食不節(如過食精米致維生素B1缺乏),或久居濕地所致,未必兼氣血虧虛。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》進一步闡明:「產後腳氣,虛中夾實,不可純用攻伐,當顧護氣血。」強調治療時需標本兼顧,勿過用辛燥耗氣之品。
此症雖以「腳氣」為名,實與西醫所述之維生素缺乏症不同,乃中醫獨有之病理概念,臨床須詳辨虛實,審因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