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劉元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劉元賓(約宋代),字子儀,號通真子,廬陵(今江西吉安)人,為宋代著名醫學家兼術數家。曾任潭州司理等職,精研醫理,兼通陰陽術數之學,尤擅脈診,於中醫脈學發展貢獻卓著。
學術成就與著作
劉元賓深究《內經》、《難經》之旨,並承襲王叔和《脈經》體系,專注脈診理論與臨床應用。其著作多聚焦脈學,雖部分散佚,然可從殘存文獻窺見其學術特色:
- 《脈訣機要》
為其脈學代表作,系統梳理脈象分類與主病,強調「脈證合參」,主張透過寸關尺三部九候辨析臟腑氣血盛衰。書中融合陰陽五行理論,將脈象與時令、體質相聯繫,體現宋代脈學的整體觀。 - 《補注王叔和脈訣》
此書針對王叔和《脈訣》進行補遺與闡釋,進一步釐清浮、沉、遲、數等常見脈象的鑑別要點,並補充臨床驗案,強化脈診的實用性。 - 《通真子續注脈賦》
以歌賦體裁注解脈理,便於習醫者記誦,內容涵蓋脈象主病、預後判斷等,反映其「以簡馭繁」的教學思想。 - 《傷寒脈辨類訣要》
現存抄本,結合張仲景《傷寒論》六經辨證體系,闡述外感病傳變過程中脈象動態變化。書中提出「脈隨證轉」的觀點,強調傷寒各階段脈象特徵(如太陽病浮脈、陽明病洪大脈)與治法關聯,對後世傷寒脈學影響深遠。
學術特色
劉元賓之脈學繼承晉唐傳統,兼融宋代醫家重理法之風,其特點如下:
- 脈證互參:主張脈象須與症狀、體質綜合分析,反對孤立論脈。
- 重視胃氣:認為脈有胃氣則生,強調和緩有神之脈為健康關鍵。
- 術數結合:將陰陽五行、干支術數融入脈理,如以五行生剋解釋脈象相兼(如弦脈屬木,過旺可剋脾土而見濡脈)。
歷史評價
劉元賓與同時代崔嘉彥(《脈訣》作者)齊名,同為宋代脈學重要代表人物。其著作雖多佚失,然透過《傷寒脈辨類訣要》等殘本,仍可窺見其對脈學精微處的獨到見解,後世《脈訣彙辨》等典籍亦收錄其部分論述,足見其影響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