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劉雲博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劉雲博

劉雲博,字百一,清代江蘇丹徒人,具體生卒年不詳,為清代中醫溫病學派重要醫家之一。其學術背景深受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影響,並以此為基礎,將溫病理論轉化為更易傳誦的歌訣形式,撰成《溫病條辨歌訣》,此書現存稿本,為後世研究中醫溫病學提供了重要文獻參考。

學術背景與貢獻

劉雲博所處的清代,正值溫病學派蓬勃發展時期。溫病學說自明代吳又可《溫疫論》發端,至清代葉天士、薛生白、吳鞠通等人逐步完善,形成與傷寒學派並立的體系。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以三焦辨證為綱,系統論述溫病傳變規律與治法,而劉雲博則進一步將此書內容編為歌訣,便於醫者記誦與臨床應用,體現了中醫「口傳心授」的教學傳統。

《溫病條辨歌訣》特色

此書以韻文形式概括《溫病條辨》精要,內容涵蓋溫病辨證、治法與方藥。例如:

  1. 三焦辨證:上焦主肺衛,中焦涉脾胃,下焦及肝腎,歌訣簡化其傳變規律。
  2. 治法方藥:如銀翹散、清營湯等名方適應症與組成,均以歌訣提煉,強化記憶。
    此類編纂方式,反映清代醫家對知識普及化的重視,亦符合中醫「因時制宜」的實用精神。

溫病學與劉雲博的定位

溫病學派強調外感熱病的「溫熱屬性」,與傷寒學派之「寒邪致病」形成對比。劉雲博承襲吳鞠通「清熱養陰」思想,歌訣中可見對衛氣營血辨證與三焦辨證的融合,凸顯清代溫病學的整合趨勢。其著作雖非原創理論,但透過整理與通俗化,促進了溫病學說的傳播,對江南地區溫病診療的推廣具一定影響。

歷史評價與現存研究

劉雲博生平雖史料有限,然其《溫病條辨歌訣》稿本的存在,佐證了清代醫家對溫病文獻的多元詮釋。近代中醫文獻學研究中,此類歌訣體裁被視為「醫學啟蒙」的重要形式,尤其適合初學者入門。劉雲博的貢獻,在於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heoretical complexity and practical pedagog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