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劉正宇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劉正宇(1879-1946年),字伯松,號野樵,陝西鎮安人,近代著名中醫學家。幼年聰慧過人,早年曾投身軍旅,參與武昌起義,後潛心鑽研醫道,於上海中國醫學院擔任教授,致力於中醫理論的闡發與臨床教學。其學術思想融匯古今,尤擅長以傳統理論解析病理機制,並結合臨床實踐提出獨到見解。
學術貢獻與著作
劉氏著述豐富,代表作包括《四因病理學》、《六經指南》、《奇經直指》等,系統性梳理中醫理論框架,並深化對病因病機的探討:
- 《四因病理學》
以「風、寒、暑、濕」四因為核心,擴展《內經》「六淫」理論,強調外邪致病與體質虛實的互動關係。書中提出「因勢辨證」之法,主張根據邪氣特性與人體正氣消長,動態調整治則,如風邪善行數變,治法宜輕靈透散;濕邪黏滯,則需健脾化濕兼顧氣機流通。 - 《六經指南》
闡釋《傷寒論》六經辨證體系,結合自身臨床經驗,剖析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各經病證的傳變規律。書中特別重視「經氣互通」現象,指出六經非孤立系統,而可透過經脈聯繫相互影響,如少陽病兼見太陰脾濕時,需和解少陽與溫運太陰並行。 - 《奇經直指》
專論奇經八脈(沖、任、督、帶、陰蹻、陽蹻、陰維、陽維)的生理功能與病變特點。劉氏認為奇經具有「調節十二經氣血盈虛」的作用,並提出「奇經瘀阻」可導致婦科癥瘕、內科痿痹等頑疾,治法上善用通絡藥物如鹿角膠、紫石英,配合針灸調動經氣。
臨床特色
劉正宇臨證注重「辨因論治」,擅長從複雜症狀中歸納核心病機。例如治療溫病時,除遵循衛氣營血辨證外,更強調「伏邪」潛藏與正氣抗邪的動態關係,主張初期宜輕清透表,後期需滋陰搜絡。其用藥風格靈活,常以經方為基礎,佐以時方或單味藥增效,如以小柴胡湯加減治療少陽樞機不利,或配青蒿、白薇清透伏熱。
歷史地位
劉氏身處中西醫碰撞之時代,堅持以中醫理論為主體,透過系統性著作回應當時「廢醫存藥」之議。其學說不僅承襲《內經》、《傷寒》精髓,更融入軍事思維的戰略觀(如「邪正相爭」如兩軍對峙),展現中醫理論的靈活性與實用性,對近代中醫教育與臨床發展影響深遠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