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劉鐘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劉鐘衡
劉鐘衡,字時育,清代湖南湘鄉縣人,具體生卒年不詳,為清代中醫醫家。其生平事蹟雖鮮少記載,然所著《中西匯參銅人圖說》一書,為其重要醫學著作,現存刊本流傳於世。該書結合中醫傳統理論與當時西方醫學知識,展現了晚清時期中西醫學交流的學術特色。
《中西匯參銅人圖說》之學術價值
《中西匯參銅人圖說》以中醫經絡學說為基礎,參考宋代王惟一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之傳統,並融入西方解剖學知識,對人體經絡、腧穴進行圖文並茂的闡釋。書中不僅詳述十二經脈、奇經八脈之循行路線,更結合西方醫學對人體結構的認識,試圖以中西對照的方式,深化對經穴定位與功能的理解。
此書反映了清代中醫在面對西方醫學傳入時的學術回應,體現了「中西匯通」的思潮。劉鐘衡嘗試以中醫理論為主體,輔以西方解剖學之實證,重新詮釋傳統針灸與經絡學說,為後世研究中醫現代化歷程提供了重要文獻。
劉鐘衡與清代中西醫匯通思潮
清代中後期,隨著西方醫學的傳入,部分中醫醫家開始探索中西醫學的融合,劉鐘衡即為其中之一。其著作雖以中醫理論為核心,但引入西方解剖學概念,如肌肉、骨骼等結構,試圖補充傳統經絡學說的形態學基礎。此種嘗試雖未完全突破中醫理論框架,卻展現了當時醫家對新知的開放態度。
劉鐘衡的學術貢獻,在於其以中醫視角整合外來醫學知識,並未偏廢傳統理論,而是力求在保留中醫整體觀的基礎上,增強對人體結構的具體認識。此種思路與同時代的唐宗海、張錫純等醫家之中西匯通主張相呼應,共同構成晚清醫學發展的重要面向。
總結
劉鐘衡雖史料記載有限,然其著作《中西匯參銅人圖說》在針灸學與中西醫交流史上具有獨特意義。該書不僅延續了中醫銅人圖像的傳統,更透過中西對照,展現了經絡理論與解剖學的對話,為研究清代醫學變遷提供了珍貴素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