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流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流紅
病證名,指婦人懷孕期間陰道出血的現象,屬中醫婦科常見病證之一。此名首見於陳無咎《女科難題》:「懷胎而月經忽來者,名曰流紅。」其病因病機與「胎漏」「胎動不安」等證相關,然「流紅」一詞更強調出血現象本身,臨床需辨證論治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妊娠期間陰道出血多與衝任不固、氣血失調相關,具體可分以下幾類:
- 腎虛不固:腎主生殖,若素體腎氣不足,或孕後房勞傷腎,導致衝任不固,胎元失攝,血不歸經而外溢。
- 氣血虛弱:孕後氣血養胎,若母體氣血虧虛,衝任失養,無力載胎,則血隨氣陷而下流。
- 血熱動血:陰虛內熱或肝鬱化火,熱擾衝任,迫血妄行,致胎漏下血。
- 跌撲損傷:外傷或勞力過度,損傷衝任,氣血失和,胎氣受擾而出血。
辨證分型
- 腎虛型
- 證候:出血量少、色淡質稀,腰膝痠軟,頭暈耳鳴,小便頻數。
- 舌脈:舌淡苔白,脈沉滑無力。
- 氣血虛弱型
- 證候:出血量少、色淡紅,面色萎黃,神疲乏力,心悸氣短。
- 舌脈:舌質淡,脈細弱。
- 血熱型
- 證候:出血色鮮紅或深紅,質稠,心煩口渴,便秘尿黃。
- 舌脈:舌紅苔黃,脈滑數。
- 外傷型
- 證候:出血量不定,色暗紅或有小血塊,腹痛拒按。
- 舌脈:舌質暗,脈弦滑。
與相關病證鑑別
- 胎漏:指妊娠期陰道少量出血,無腰腹疼痛,與「流紅」相似,但「胎漏」更強調出血的持續性。
- 胎動不安:除陰道出血外,兼見腰腹墜痛,胎元不穩之象較明顯。
- 墮胎:出血量多,伴隨胎塊排出,屬妊娠失敗之候,與「流紅」之輕證有別。
中醫治療原則
以「安胎止血」為主,根據證型施治:
- 腎虛者:補腎固衝,方用壽胎丸(菟絲子、桑寄生、續斷、阿膠)加減。
- 氣血虛者:益氣養血,選用胎元飲(人參、當歸、杜仲、白芍等)。
- 血熱者:清熱涼血,方取保陰煎(生地、黃芩、黃柏、白芍等)。
- 外傷者:和血止痛,佐以安胎,如聖愈湯(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川芎等)加桑寄生、杜仲。
流紅一證,反映妊娠期氣血衝任的平衡狀態,臨床需細審病因,辨明虛實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