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流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流火
流火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丹毒之一類,特指發於小腿部位之皮膚熱毒病症。此名首見於清代《外科證治全生集》,其病機多因血分伏熱,外感濕火邪毒,或濕熱下注,蘊結於肌膚經絡所致。
病因病機
流火之發,多與濕熱火毒相關。患者或因脾虛濕盛,濕鬱化熱;或因外感風熱暑濕之邪,毒蘊血分,下注於足脛。足三陰經循行於小腿內側,若正氣不足,經絡氣血壅滯,則熱毒搏結,發為紅腫焮痛。
臨床表現
初起常見全身症狀,如惡寒發熱、頭痛骨楚,繼而小腿肚下方皮膚驟然赤腫,色如塗丹,邊界分明,觸之灼熱疼痛,甚則光亮緊繃,但多不潰不爛。若反覆發作,可致局部皮膚增厚粗糙,形成「象皮腿」。
治法
內治
以清熱涼血、解毒利濕為主,方選普濟消毒飲加減:
- 熱毒熾盛者,加黃連、黃柏以瀉火;
- 濕重腫甚者,加蒼朮、薏苡仁以化濕;
- 血熱瘀滯者,加丹皮、赤芍以涼血散瘀。
外治
- 石灰桐油膏:取礦石灰化水靜置,取水面凝結之薄冰狀物,調桐油外敷,一日二三次,能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- 馬錢子水:磨馬錢子取汁塗患處,止痛效佳,然須注意其毒性,不宜久用。
- 鳳仙紫蘇湯:鮮鳳仙花、鮮紫蘇搗爛,以開水沖熏洗患處,尤適於反覆發作者,取其祛風除濕、活血通絡之效。
辨證要點
流火需與「腿遊風」(下肢蜂窩織炎)鑑別:前者皮色鮮紅、邊界清晰,後者腫勢瀰漫、易化膿潰爛。治療時須辨明濕熱偏重,熱盛者重用黃芩、梔子;濕盛者佐以滑石、澤瀉。反覆發作者,可考慮長期調理脾腎,以絕濕毒之源。
此病名雖稱「流火」,實非火邪獨作,乃濕熱交蒸為患,故治法當標本兼顧,外消內清,以防纏綿難癒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