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流金凌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流金凌木

病證名,出自《目經大成》卷二,為中醫眼科專有名詞,用以描述一種眼表病變。其特徵為白眼(結膜)部位生出色白而薄的翼狀胬肉,逐漸向黑睛(角膜)方向攀附侵蝕,形似金屬熔液流動侵蝕木材,故以「流金凌木」為喻。此證類似於現代醫學所稱之假性翼狀胬肉,然中醫更強調其病機與臟腑氣血失調之關聯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此證多因:

  1. 肺脾蘊熱:肺主氣,脾主運化,若肺脾積熱,上攻於目,灼傷白睛絡脈,致使胬肉增生。
  2. 風熱外襲:外感風熱邪毒,滯留眼絡,氣血瘀阻,結聚成胬。
  3. 肝經鬱火:肝開竅於目,情志不遂或肝火上炎,可致目絡壅滯,形成胬肉。
  4. 陰虛火旺:久病或勞傷陰液,虛火上炎,熏灼目睛,引發局部贅生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外觀:胬肉薄而色淡白,基底較窄,頭部扁平,生長緩慢。
  • 症狀:初期或無明顯不適,隨病情進展,可伴見眼紅、澀痛、畏光,甚則影響視力。
  • 鑑別:與「真性翼狀胬肉」區別在於,後者多呈三角形、充血明顯,且多發於鼻側瞼裂部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法以清熱解毒涼血散瘀為主,輔以調和臟腑

  • 內治
    • 肺脾熱盛者,選用瀉白散清胃散加減。
    • 肝火偏亢者,以龍膽瀉肝湯為主方。
    • 陰虛火旺者,宜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。
  • 外治
    • 局部以黃連膏八寶眼藥點眼,清熱退翳。
    • 配合針灸,取穴如太陽攢竹合谷等以疏風泄熱。

古籍論述

《目經大成》強調此證「非翳非膜,乃絡瘀氣結」,提示其病機核心在於氣血失和。清代《銀海精微》亦載有類似描述,稱其「如金銷木,漸侵黑睛」,進一步闡明其發展特徵。

此證雖屬外障眼病,然中醫重視整體辨證,結合局部病變與全身症狀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