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流淚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流淚證

流淚證,中醫病證名,指非因情緒波動而致目常流淚的一類病症。其病因多與肝腎功能失調、外邪侵襲或氣血不足相關,臨床表現可分為「冷淚」與「熱淚」兩大類,另有「無時淚溢」之證,皆與淚液分泌或排泄異常有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「淚為肝之液」,流淚異常多責之於肝腎。肝開竅於目,主疏泄,若肝血不足或肝經風熱,可影響淚液調控;腎主水液代謝,腎虛則固攝無權,淚液外溢。此外,外感風寒、風熱之邪,或氣血虧虛、經絡阻塞,亦可導致淚竅開合失司,發為流淚證。

證型分類

  1. 冷淚

    • 特徵:淚液清稀,遇風寒刺激則淚出不止,無眼紅腫痛。
    • 病機:多因肝腎兩虛,或氣血不足,淚竅失固;亦有因風邪侵襲,阻滯淚竅所致。
    • 相關理論:《銀海精微》提及:「冷淚者,肝腎俱虛,冷淚出而不絕。」
  2. 熱淚

    • 特徵:淚液黏濁,常伴目赤腫痛,見於風熱眼疾(如天行赤眼)或異物入目。
    • 病機:肝經風熱上攻,或外感火毒,燔灼目絡,迫淚外溢。
    • 古籍佐證:《審視瑤函》云:「熱淚如湯,肝經實熱。」
  3. 無時淚溢

    • 特徵:淚液排泄不暢,終日溢淚,無明顯寒熱之象。
    • 病機:常見於淚竅狹窄或阻塞(如「淚竅不通」),多因氣滯血瘀或痰濕阻絡,妨礙淚液正常輸布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望診:觀察淚液性狀(清稀或稠濁)、目睛有無紅腫及分泌物。
  • 問診:辨別誘因(如風寒、情緒)、發作時間及伴隨症狀。
  • 切診:脈象細弱多屬虛證(肝腎不足),弦數則多為實熱。

治療方向

中醫治療流淚證,首重辨明虛實寒熱。虛證以補益肝腎、養血斂淚為主,如杞菊地黃丸;實證則需疏風清熱或化瘀通竅,如菊花決明散加減。外治法則可配合針灸(取睛明、攢竹等穴)或局部薰洗。

此證雖非重症,然長期不癒可能反映內在臟腑失衡,故需結合整體辨證,調理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