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交腸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交腸病

產後交腸病,又稱「差徑」,為中醫婦科病證之一,主要特徵為產後大小便易位而出,或見糞便自陰道排出,或小便混雜糞液,屬產後損傷所致之疾。此病首見於明代鄭玉峰《濟陰要旨》,其記載:「產後交腸病,又謂之差徑,大小便易位而出。」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此病多因產時用力過度,或產程過長,導致氣血耗傷,經脈受損,使大腸與陰道之間形成異常通道(類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陰道直腸瘻」)。此外,產後氣虛下陷,或濕熱蘊結,亦可加重病情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幹糞結燥型:大便乾硬難行,部分糞便自陰道排出,伴隨腹脹、口乾等燥熱之象。
  2. 便溏失禁型:大便溏薄,混入小便中排出,或見小便挾帶糞液,多因氣虛濕盛所致。

治療方法

內治法

  1. 潤腸湯:適用於幹糞結燥者,以潤腸通便、調和氣血為主,常用藥物如當歸、生地、麻仁、桃仁等。
  2. 五苓散合調氣散:適用於便溏失禁者,以健脾利濕、調暢氣機為治則,方中茯苓、豬苓、白朮、澤瀉等可助運化水濕,佐以木香、陳皮等行氣之品。

外治法

古代醫家亦會配合針灸或熏洗法以輔助治療,如選用足三里、三陰交等穴以調理脾胃,或以苦參、黃柏等煎湯外洗,清熱燥濕。

現代醫學對應

現代醫學稱此病為「產後陰道直腸瘻」,多因分娩創傷或感染導致直腸與陰道間形成異常通道,使糞便或氣體自陰道漏出。目前主要以手術修復為主,而中醫藥可作為術前術後調理之輔助,改善氣血運行,促進組織修復。

此病雖屬罕見,然古籍記載詳實,體現中醫對產後諸證的深入觀察與辨證論治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