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流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流痰
定義與概述
流痰為中醫病名,屬骨關節慢性破壞性疾病,特徵為病程緩慢、化膿遲滯,潰後膿液稀薄如痰,且可流竄他處,故得名。此症見載於清代余景和《外證醫案匯編》,歸類於「無頭疽」範疇。好發於兒童及青少年,多與肺癆(肺結核)病史相關,病位常見於脊椎,次為下肢、上肢關節。依發病部位不同,古籍中另有「龜背痰」(脊椎)、「鶴膝痰」(膝關節)、「穿踝痰」(踝部)、「腎俞虛痰」(腰部)等別稱。
病因病機
流痰之成,主因先天稟賦不足,腎氣虧虛,骨骼柔嫩;或久病耗傷腎陰,骨髓失充;復因外傷氣血失和,風寒濕邪乘虛內侵,痰濁凝滯,痺阻經絡,蝕骨腐筋而成。其病機核心為「本虛標實」,腎虛為本,痰瘀為標。
臨床表現
- 初期:患處隱痛酸脹,微腫不紅,皮色如常,局部觸之不熱,活動受限,全身症狀不明顯。
- 中期:痰濁凝聚日甚,患處漫腫漸硬,疼痛加劇,周圍肌肉萎縮,身見低熱、倦怠。
- 後期:膿成潰破,瘡口流出清稀膿液,夾雜敗絮狀物,久則形成竇道,周邊皮色紫暗,難以癒合。陰虛火旺者,兼見午後潮熱、盜汗、形瘦食少等癆瘵之象。
辨證分型
- 腎虛寒凝證:患處隱痛,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,脈沉細。
- 陰虛火旺證:潰後膿水淋漓,午後顴紅,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氣血兩虛證:瘡口久不收斂,面色萎黃,氣短乏力,舌淡脈弱。
治療原則
- 初期:溫補肝腎、散寒化痰,方選《外科全生集》陽和湯(熟地、肉桂、麻黃、鹿角膠等)或小金丹(白膠香、草烏、五靈脂等)以溫通經絡,消痰散結。
- 中期:扶正托毒,予托裏消毒散(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金銀花等)補益氣血,促膿外透。
- 後期:
- 氣血虧虛:人參養榮湯(十全大補湯加減)補益氣血。
- 陰虛火旺:大補陰丸(知母、黃柏、熟地、龜板)滋陰降火。
- 竇道難癒:外用七仙條(硇砂、白降丹等腐蝕藥)或千金散藥線引流,必要時施以手術清創。
外治與輔助療法
- 未潰期:可敷貼回陽玉龍膏(草烏、乾薑、赤芍等)溫散寒凝。
- 潰後期:以生肌玉紅膏(當歸、白芷、紫草等)祛腐生肌,配合灸法(如隔蒜灸)溫通局部氣血。
備考
流痰與西醫「骨關節結核」相似,然中醫強調整體調理,結合體質辨證,標本兼治。古籍《醫宗金鑒》亦載:「流痰一證,皆由體虛之人,三陰虧損,寒痰凝滯所致。」提示治療需重視補益肝腎,調攝先天之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