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流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3-11-20
名詞介紹
流涎,又稱流口水,是一種口水不自主流出的症狀。中醫認為,流涎多因脾熱[1]或脾胃虛寒,升降失常[2],不能收攝所致。
《醫學入門》中說:「脾主涎,脾虛則涎不收,故流涎。」《景岳全書[3]》中說:「脾胃虛寒,不能收攝,則涎液外溢,故流涎。」
脾熱型流涎多見於小兒,症狀主要表現為口水不自主流出,口唇乾燥,舌紅苔薄,脈細數。治療上以清熱利濕、健脾和胃為主,可用白虎湯[4]加減。
脾胃虛寒型流涎多見於老年人,症狀主要表現為口水不自主流出,口唇黏膩,舌淡苔白,脈沉細。治療上以溫中健脾、益氣生津為主,可用四君子湯加減。
流涎是一種常見的症狀,但如果長期不治,可能會導致脾胃功能受損,影響健康。因此,如果出現流涎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
流涎的食療[5]方
-
[白扁豆[6]粥](/formula/33473):白扁豆50克,粳米100克。將白扁豆洗淨,用清水浸泡1小時,然後與粳米一起煮粥,可加適量冰糖調味。本方具有健脾利濕、止瀉的功效,適用於脾虛濕盛、小兒流涎、大便溏薄等症。
-
山藥粥:山藥50克,粳米100克。將山藥洗淨,切成小塊,與粳米一起煮粥,可加適量冰糖調味。本方具有健脾益氣、止瀉的功效,適用於脾虛氣弱、小兒流涎、大便溏薄等症。
-
蓮子粥:蓮子30克,粳米100克。將蓮子洗淨,去芯,與粳米一起煮粥,可加適量冰糖調味。本方具有養心安神、健脾止瀉的功效,適用於心脾虛弱、小兒流涎、大便溏薄等症。
流涎的預防措施
參考資訊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