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流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流涎,又稱流口水,是一種口水不自主流出的症狀。中醫認為,流涎多因脾熱或脾胃虛寒,升降失常,不能收攝所致。

醫學入門》中說:「脾主涎,脾虛則涎不收,故流涎。」《景岳全書》中說:「脾胃虛寒,不能收攝,則涎液外溢,故流涎。」

脾熱型流涎多見於小兒,症狀主要表現為口水不自主流出,口唇乾燥,舌紅苔薄,脈細數。治療上以清熱利濕、健脾和胃為主,可用白虎湯加減。

脾胃虛寒型流涎多見於老年人,症狀主要表現為口水不自主流出,口唇黏膩,舌淡苔白,脈沉細。治療上以溫中健脾、益氣生津為主,可用四君子湯加減。

流涎是一種常見的症狀,但如果長期不治,可能會導致脾胃功能受損,影響健康。因此,如果出現流涎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

流涎的食療方

  1. 白扁豆粥:白扁豆50克,粳米100克。將白扁豆洗淨,用清水浸泡1小時,然後與粳米一起煮粥,可加適量冰糖調味。本方具有健脾利濕、止瀉的功效,適用於脾虛濕盛、小兒流涎、大便溏薄等症。
  2. 山藥粥:山藥50克,粳米100克。將山藥洗淨,切成小塊,與粳米一起煮粥,可加適量冰糖調味。本方具有健脾益氣、止瀉的功效,適用於脾虛氣弱、小兒流涎、大便溏薄等症。
  3. 蓮子粥:蓮子30克,粳米100克。將蓮子洗淨,去芯,與粳米一起煮粥,可加適量冰糖調味。本方具有養心安神、健脾止瀉的功效,適用於心脾虛弱、小兒流涎、大便溏薄等症。

流涎的預防措施

  1. 注意飲食,避免吃辛辣、油膩、生冷的食物。
  2. 保持口腔清潔,飯後漱口,睡前用溫水洗臉。
  3.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  4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精神緊張。
  5. 定期到醫院檢查,及早發現和治療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