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流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流飲
流飲為中醫痰飲病之一,屬廣義痰飲中的特殊證型,其病機與水液代謝失常密切相關。歷代醫家對流飲的論述略有差異,主要可分為兩類:
- 《諸病源候論》之定義
隋代巢元方於《諸病源候論·痰飲諸病候》中指出,流飲成因於「飲水過多」,水液未能正常運化,積聚於腸胃之間,流動時發出漉漉聲響,此為狹義痰飲的表現之一。此類流飲與《金匱要略》所述「痰飲」相似,屬「水走腸間」之證,多因脾陽不振、水濕內停所致。 -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之擴展
清代沈金鰲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痰飲源流》進一步提出,流飲亦可指痰濕之邪流注全身,無固定病位,泛溢於肌膚、經絡之間,形成「遍體俱注無定處」之特徵。此類流飲與水氣病相關,多因肺、脾、腎三臟氣化功能失調,水液輸布障礙,導致痰飲隨氣機升降而流竄。
治法與方藥
- 腸胃流飲:以溫陽化飲、健脾利濕為主,可選用《金匱要略》苓桂朮甘湯或五苓散加減,以通調水道。
- 遍體流注:若痰飲流溢周身,屬實證者,清代醫家推崇「三花神佑丸」(含芫花、甘遂、大戟等),此方源自《宣明論方》,功在攻逐水飲,然須辨明體質虛實而用。
與相關病證鑑別
流飲與「溢飲」「支飲」同屬痰飲病範疇,但表現各異:
- 溢飲:水飲泛溢四肢肌表,見肢體浮腫、無汗。
- 支飲:飲停胸膈,以咳逆倚息、短氣不得臥為主症。
流飲則以水聲漉漉或痰濕流竄為標誌,病位與症狀更具動態特性。
中醫理論基礎
流飲的形成,核心在於「津液不歸正化」。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云:「飲入於胃,游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……」若脾失健運、肺失宣降,或腎陽不足,均可使水液停聚成飲。其治療不僅需祛除有形之飲邪,更需調節三焦氣化功能,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