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霍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霍亂
產後霍亂,首見於宋代《婦人大全良方》,屬中醫婦科病證之一,專指婦人分娩後突發之霍亂樣病候。其病因病機與常人之霍亂有別,主因產後氣血驟虛,臟腑未復,若飲食失節或外感風冷,則致中焦運化失司,清濁相干,亂於腸胃,發為吐瀉交作之症。
病因病機
- 氣血兩傷:產後亡血傷津,元氣耗損,脾胃氣弱,運化無權,易致水穀不化,濕濁內停。
- 飲食不節:產後過食生冷或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,升降失常,清濁混淆。
- 外感寒邪:產後腠理疏鬆,風寒之邪乘虛內襲,寒客中焦,陽氣被遏,氣機逆亂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驟發嘔吐、泄瀉,腹痛陣作,煩渴引飲。
- 兼症:若寒邪深重,可見四肢厥冷、面色蒼白、脈微欲絕,此為陰陽離決之危候。
- 舌脈:舌淡苔白膩或滑,脈沉細或濡弱;若化熱則舌紅苔黃,脈數。
治法方藥
治則:以調和腸胃、溫中化瘀為主,佐以散寒或清熱,視證候加減。
-
主方:生化六和湯(出自《婦人大全良方》)
- 組成:川芎、當歸、黑薑、炙甘草、陳皮、茯苓、砂仁、藿香、生薑。
- 方義:
- 當歸、川芎養血活血,契合產後多瘀之體;
- 黑薑溫中散寒,助陽氣復甦;
- 陳皮、茯苓、砂仁健脾化濕,理氣和中;
- 藿香芳香醒脾,解穢濁之邪;
- 生薑、炙甘草調和營衛,固護胃氣。
- 加減:
- 四肢厥冷者,加附子以回陽救逆;
- 若濕熱偏盛,吐瀉臭穢,可佐黃連、黃芩清熱燥濕。
-
變證處理:
- 寒濕重證:合藿香正氣散,加強化濕散寒之力。
- 陽虛欲脫:急投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回陽固脫。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進一步闡明:「產後霍亂,因虛而發,治當顧護氣血,不可峻攻。」強調產後病證需標本兼治,祛邪勿傷正。此症雖名「霍亂」,實與時行霍亂(疫癘之邪)不同,乃內傷為主,外感為誘,故治法迥異。
此證若及時調治,多可轉安;若延誤致陰竭陽脫,則危殆立至,不可不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