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留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留痹

病證名,指邪氣滯留體內,導致氣血運行受阻而形成的一種痹證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靈樞·五變》:「或為留痹,或為積聚,奇邪淫溢,不可勝數」,說明留痹與積聚同屬邪氣內停、氣血壅滯之病機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留痹多因外感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或內傷七情,致使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邪氣留滯於肌肉、筋骨、關節等處,久而不散。其病機核心在於「不通」:

  1. 氣滯血瘀:邪氣阻滯經絡,氣機失調,血行不暢,形成局部瘀阻。
  2. 痰濕凝結:若患者素體脾虛濕盛,邪氣與痰濕相搏,膠着難化,加重痹阻。
  3. 正虛邪戀:氣血不足或陽氣虛弱,無力驅邪外出,使邪氣深伏留連。

臨床表現

留痹的特徵為 疼痛固定、纏綿難癒,常見以下症狀:

  • 痛處不移:邪氣留滯特定部位,如關節、肌肉,疼痛呈鈍痛或刺痛,遇寒加重。
  • 肢體沉重:濕邪偏盛者,伴隨腫脹、麻木,活動受限。
  • 病程遷延:反覆發作,時輕時重,與氣候變化相關。

辨證分型

根據邪氣性質與體質差異,留痹可分為:

  1. 寒濕留痹:痛處冷涼,得溫稍減,舌苔白膩,脈沉緊。
  2. 痰瘀留痹:關節腫硬變形,痛如錐刺,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  3. 氣虛留痹:疼痛隱隱,乏力倦怠,勞累加重,舌淡脈弱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 疏通氣血、祛邪通痹 為原則,依證型選方:

  • 散寒除濕:烏頭湯、薏苡仁湯加減。
  • 化痰逐瘀:身痛逐瘀湯合二陳湯。
  • 益氣通絡:補陽還五湯或黃芪桂枝五物湯。

與其他痹證的區別

  • 行痹:痛無定處,屬風邪偏盛。
  • 痛痹:疼痛劇烈,寒邪為主。
  • 着痹:重着酸楚,濕邪明顯。
    留痹則強調 邪氣深伏、病程纏綿,常為諸痹遷延不癒之結果。

此證反映了中醫對「久病入絡」的認識,需結合體質調理與祛邪並行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