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留罐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留罐法
留罐法,又稱坐罐法,為拔罐療法之一種。其操作方式為將火罐吸附於體表後,留置於該部位一段時間,以達治療之效。此法廣泛應用於中醫臨床,尤以鎮痛效果顯著而著稱。
操作要點
留罐時間通常以10至15分鐘為宜,具體時長需視患者體質、部位及病情而定。若留罐過久,恐致局部皮膚瘀血過甚,甚或出現水泡;夏季或皮膚嬌嫩之處,尤須謹慎。
作用機理
中醫認為,留罐法可通過負壓作用,刺激經絡穴位,疏通氣血,驅邪外出。其作用主要體現於以下方面:
- 行氣活血:負壓吸引可促進局部氣血運行,改善經絡瘀滯,緩解疼痛。
- 祛風散寒:藉由吸拔之力,使風寒濕邪外透,常用於風寒痹痛、感冒等症。
- 消腫止痛:局部充血可加速代謝,緩解肌肉緊張,減輕腫脹疼痛。
臨床應用
留罐法多用於以下病症:
- 風濕痹痛:如肩頸腰背痠痛,留罐於疼痛部位可舒筋活絡。
- 外感風寒:於背部膀胱經留罐,有助發散表邪。
- 氣滯血瘀:如跌打損傷初期,局部留罐可化瘀通絡。
注意事項
留罐後,局部常見皮膚潮紅、紫黯,此為正常現象,多數可自行消退。若瘀斑過甚或久不消散,則需調整操作手法或時間。
此法雖簡便有效,然須依據患者體質及病情靈活運用,以達最佳療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